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4-黄帝内经太素-第94页

动者,宜安静恬逸,不得自劳也。平按∶《灵枢》代作大。《甲乙》无 以弱二字。)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何如?(问其切脉知病衰甚。)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外腑五内,并有甚衰,故曰 皆在。)
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其病益甚,在中;(脉口,阴位也。滑为阳也。小紧沉者,皆为阴也。按于脉口,得一 阳三阴,
则阴乘阳,故病益甚。病在五脏,故曰在中也。)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人迎,阳位也。紧为阴也。
大 浮,阳也。二阳一阴,则阳乘阴,故病益甚。病在六腑,故曰在外也。)其脉口滑而浮者,病日损;(滑浮皆阳,在 于阴 位而得二阳,其气以和,故病日日瘳损也。平按∶滑而浮《灵枢》作浮滑。)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一阴一阳在 于阳 位,其气易和,故病损。)其脉口滑以沉者,其病日进,在内;(一阴一阳在于阴位,故病日渐进,在五脏。)其人 迎脉滑 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滑盛浮等俱为阳也,又在阳位,名曰太过,病增,在于六腑也。)脉之浮沉及人迎寸 口气 小大等者,其病难已。(诸有候脉浮沉及人迎寸口中气大小齐等者,是阴阳不得相倾,故病难已也。平按∶注相倾 袁刻作 相顾。)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人迎寸口之中候之,知病在于内五脏中,其脉且沉且大,是为阴阳 气和,
虽病易已;其脉沉而小者,纯阴,故逆而难已也。)病之在腑,浮而大者,病易已。(候之知病在外六腑中,其脉浮 而且 大,得其时易已。)人迎盛紧者,伤于寒;(人迎盛为阳也,紧则为阴也,谓冬因蛰寒气入腠,名曰伤寒,春为温病 也。
平按∶盛紧《灵枢》作盛坚,下同。)脉口盛紧者,伤于食饮。(盛为阴也。脉口盛而紧者,是因饥多食,伤脏为病 也。
平按∶《灵枢》、《甲乙》无饮字。)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也。(营 气一日一夜,周身五十,营于身者也,经营五脏精气,以奉生身。若其不至五十营者,五脏无精,
虽生不久,故曰狂生。)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矣;(脉口,寸口,
亦曰气口。五十动者,肾脏第一,肝脏第二,脾脏第三,心脏第四,肺脏第五,五脏各为十动,故 曰从脉十动,以下次第至肾,满五十动,即五脏皆受于气也。持脉数法,先将不病患之脉口以取 定数,然后按于病患脉口,勘知病患脉数多少,谓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行,按于脉口,以 取定数也。)四十动而一代者,一脏无气矣;(其脉得四十动已,至四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
即五十数少,故第一肾脏无气也。)三十动而一代者,二脏无气矣;(其脉得三十动已,至三十 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四十数少,故第二肝脏无气。)二十动而一代者,三脏无气矣;(其脉 得二十动已,至二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三十数少,故第三脾脏无气。)十动而一代者,四 脏无气矣;(其脉得十动已,至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二十数少,故第四心脏无气。)不满 十动而一代者,五脏无气矣,(其脉不满十数,有一代者,即十数少,故第五肺脏无气。)予之 短期。(肺主五脏之气,肺气既无,所以五脏气皆不至,故与之短期也。平按∶予《甲乙》作与,
下同,袁刻误作子。)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盖 是五脏终始,常道之要也。)以知五脏之期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与短期者,谓五脏脉 乍疏乍数,不合 五十之数,故可与之死期也。)
黄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谓九候各候五脏之气,何因气口独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等气也。平按∶《素问》、《甲乙》主下无气字。)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也,六腑之大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胃 为水谷之海,六腑之长,出五味以养脏腑。血气卫气行手太阴脉至于气口,五脏六腑善恶,皆是 卫气所将而来,会手太阴,见于气口,故曰变见也。平按∶《素问》、《甲乙》大下有源字,五气 作五脏气。)故五脏气入于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谷入于胃,以养五脏,
上熏入鼻,藏于心肺,鼻中出入,鼻为肺官,故心肺有病,鼻气不利也。)故曰∶凡治病者,必 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治。(疗病之要,必须 上察人迎,下诊寸口,适于脉候。又观志意有无,无志意者,不可为至。及说疗疾,复观其人病 态,能可疗以否。若人风寒暑湿为病,乃情系鬼神,斯亦不可与言也。平按∶《素问》察其上下作 察其下三字,脉下无候字,病下无能字。袁刻能误作态。《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 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与此正合。又至治《素问》作至德。)恶于 石者,
不可与言至巧。治病不许治者,病不必治也,治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