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4-黄帝内经太素-第164页

在足大趾本节后陷中,太白在足 内侧核骨下陷中,此之四穴并是手足太阴疗热之穴,故皆泻去其热,还于此穴补取。其 汗出太甚,取踝上横脉,量是足太阴于踝上见者,可取之以止其汗也。平按∶《灵枢》、
《甲乙》太泉作太渊,本书系避唐讳作泉。踝上作内踝上。注及脉顺,及字袁刻误作反。)
热病已得汗而脉常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得汗热去,
即须脉静,而躁盛者是阴极,无阴故死。得汗脉静者热去,故脉静而生也。平按∶《灵 枢》、《甲乙》常躁盛作尚躁盛。)热病者脉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不得汗脉常盛躁者,是阳极盛脉,故死。得汗脉静者,生 也。平按∶《灵枢》常作尚。)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
死;(颧,鼻左右高处也。平按∶《甲乙》不可刺者有九作死候有九,赤下无哕字,注 云∶“《太素》云∶汗不出,大颧发赤者,必不反而死。”与本书稍异。)二曰,泄 而腹 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目是五脏之精,五脏之气和,则目精 必明也。)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欧下血者,死;(平 按∶欧下血《甲乙》作呕血。)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平按∶汗不出《甲乙》作汗出。)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 而者,死。热而 者,腰折螈 齿噤 也。(折,腰强反折也。 ,故介反,开口 难,齿相切也。平按∶《灵枢》 作痉。《甲乙》腰下有反字,螈作 , 作 。《外 台秘要》亦作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此九死征,故不可刺也。)所谓五十九 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 ;五指间各一,凡八 ;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 分各三,凡六 ;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 ;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 ;巅 上一。( ,干轨反,伤也。《素问》热输五十九穴,其经皆指称其穴。此《九卷》
五十九刺,但言手足内外之侧,及手足十指之间,入头发际一寸,左右合有十六处,
更入三寸,左右合有十处,耳前后口下项中有一,巅上有一,合有七处,更不细指处 所,量谓刺之以去其热,不定皆根据穴也。又数刺处,乃有六十三处,五十九者,以举大 数为言耳。平按∶巅上一下《灵枢》有“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十五字,《甲乙》同,注云∶“《甲乙经》原缺此穴,今按《灵枢》经文补之。”据 此则《甲乙》原文与本书正同。)
<目录>卷第二十五·伤寒<篇名>五脏热病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九第三十二《刺热》篇,又见《甲乙经》
卷七第一。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痛,手足躁,不安卧,
(肝脉足厥阴环阴器,故热小便黄也。上行挟胃,故身热多卧卧不安也。肝动,语言也,
故热争狂言及惊也。其脉属肝络胆,故胁痛也。肝脉出足上,连手厥阴,今热,故手足 躁也。平按∶胁痛《素问》作胁满痛,《甲乙》作胸中胁满痛,安上均有得字。)庚 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金以克木,故庚辛甚也。甲乙木王,故大汗也。余 四仿此。加气逆者,则庚辛死也。平按∶注王袁刻作旺,加作如。)刺足厥阴少阳,其 头痛员员,脉引冲头。(足厥阴、足少阳表里行脏腑之气,故刺之也。厥阴上额与督脉 会于巅,故头痛员员脉引冲头。员,都耕反,头切痛也。平按∶《素问》、《甲乙》
头上有逆则二字。)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俯喜呕,头痛 面赤无汗,(心主喜乐,热病将发,故不乐数日乃热。手少阴脉起心中,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至目内外 ,故热甚心痛烦 喜呕头痛面赤无汗也。平按∶《甲乙》无卒痛二字。
喜《素问》、《甲乙》作闷善。注内外 ,袁刻脱外字。按手太阳脉支者,上颊至 目锐 ,别者抵鼻至目内 ,故云内外 也。)至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刺手少阴太阳。(手少阴太阳,此心脏腑表里脉也。)脾热病者,先头重颜痛,心烦 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用,腹满泄,两颔痛,〔脾腑之阳明脉,循发际至额颅,
故头重颜痛(一曰颊,足阳明亦循颊也)及两颔痛。足太阴脉注心中,故心烦也。足阳 明下循喉咙下膈属胃络脾主肌,故欲呕身热腹满泄也。足阳明之正,入腹里属胃,故 腰痛不用也。平按∶颜痛心烦《素问》作颊痛烦心颜青,新校正云∶“《甲乙》、《太 素》云∶脾热病者,先头重颜痛。无颜青二字。”与此同。不用《素问》、《甲乙》
作“不可用俯仰”五字。〕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平按∶ 太阴袁刻误作太阳。)肺热病者,先淅然起毛恶风,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痹 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甚,汗出而寒,(肺主毛腠,内热,淅然起毛恶风也。肺 热上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