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贲响,腹胀貌也。平按∶气痛时来时去《灵枢》作气通时来时去,
《甲乙》作气血时来去。皮不行《灵枢》、《甲乙》作皮不仁。)黄帝问曰∶刺寒痹内热奈何?
伯高曰∶刺布衣者必火 ,刺大人者药熨之。
(平按∶《灵枢》、《甲乙》必火 作以火 之,药上有以字。)黄帝问曰∶药熨之奈何?
伯高曰∶用醇酒二十升,蜀椒四升,干姜一升,桂一升,(平按∶醇酒,二十升《灵枢》作二十 斤。蜀椒,四升《灵枢》、《甲乙》作一升。干姜,一升《灵枢》作一斤。桂一升《灵枢》作桂 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平按∶《甲乙》皆 咀作各 细咀,渍酒中作着清酒中,四丈下有二尺二字。)皆并 内酒中。置酒马矢温中,盖封涂、勿使泄。(平按∶温《灵枢》、《甲乙》作 。盖《甲乙》作 善。《甲乙》泄上有气字。)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复渍,以尽其汁。(平按∶《甲乙》絮 上无绵字。《灵枢》曝干下有之干二字。)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平按∶乃出干,《灵枢》
干下重一干字,《甲乙》作乃出布絮干之。)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
(平按∶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甲乙》作与絮布长六七尺为六巾。)即用之生桑 炭灸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平按∶《甲乙》所刺作所乘。)令热入于病所,(平按∶《灵枢》、
《甲乙》入下有至字。)寒复灸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即汗出,灸巾以拭身,(平按∶《灵枢》
作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法,病已矣,此所谓内热 者也。(酒、椒、姜、桂四物,性热又泄气,故用之熨身,皮腠适而可刺也,此在冬日血气不流 之时,熨之令通也。 ,弗禹反。咀,才与反。 咀,谓调粗细分等也。 ,祖赖反,一日周时 也。平按∶如此法病已矣,《灵枢》、《甲乙》无法字。矣《甲乙》作失。)
<目录>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篇名>五刺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二第七《官针》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二。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令针伤多,如拔发爪,以取 皮气,此肺之应。(凡刺不减一分,今言半刺,当是半分,故以拔发爪,欲令浅刺,多则恐伤气 也。平按∶毋令针伤多《灵枢》、《甲乙》作无针伤肉。发爪《灵枢》作毛状,取上无以字。《甲 乙》爪作状。)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刺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 应也。(左右前后针 ,状若豹文,故曰豹文刺也。中经及络,以出血也。平按∶《灵枢》、《甲 乙》左右上无刺字。)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 也,或曰开刺,一曰岂刺。(刺关身之左右,尽至筋上,以去筋痹,故曰关刺,或曰开刺也。平 按∶开刺《灵枢》作渊刺,《甲乙》同,惟或曰渊刺又曰岂刺八字,在四曰合刺之下。)四曰合刺,
合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刺身左右分肉之间, 如鸡足之 迹,以合分肉间之气,故曰合刺也。平按∶合刺《灵枢》、《甲乙》作合谷刺。)五曰输刺,输刺 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根据于输穴,深内至骨,以去骨痹,故曰 输刺也。平按∶输刺《甲乙》作 刺。)
<目录>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篇名>五脏刺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五邪》篇,又见《甲乙经》卷九自第三至 第八等篇。
邪在肺,则病皮肤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肺病有五。平按∶皮肤下《灵枢》
有痛 字,《甲乙》有痛发二字。)取之膺中外输,背三椎五椎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 缺盆中以起之。(膺中内输,在膺前也。膺中外输,肺输也,在背第三椎两旁,心输在第五椎两 旁,各相去三寸,按之快然,此为输也。肺之五病,取于肺输及肺缺盆中也。平按∶输《灵枢》
作,《甲乙》作俞。三椎五椎《灵枢》作三节五脏,《甲乙》无五椎二字。以起之《灵枢》、
《甲乙》作以越之。)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者,善螈节时肿。(肝病有四也。
平按∶则两胁中痛《甲乙》作则病两胁中痛。行者善螈节时肿《灵枢》作行善掣节时脚肿,《甲乙》
作节时肿善螈。)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行间,足厥阴脉荥,肝脉也,在大趾间。肝在胁下,
故引两胁下痛,与《明堂》少异也。)补三里以温胃中,(三里,足阳明胃脉。人病寒中,阳虚 也。故取三里补足阳明,即胃中温也。)取血脉以散恶血,(恶血在内上下行者,取其病处脉血 见者,刺而散之也。)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痹。(耳间青脉,附足少阳脉 脉,一名资脉,在耳本,
如鸡足青脉络,刺出血如豆,可以去痹也。平按∶痹《灵枢》作掣,《甲乙》作 。注附袁刻作跗。)
邪在脾胃,则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