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检《素问》原文,自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阴也一段,详本书篇末,乃
宋臣林亿等所移,玩《素问》新校正自明。此篇若据《素问》篇首补入,则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
阴也一段,未免重复。兹据《素问》及《甲乙经》“帝曰决死生奈何”以下补入,证以新校正云
全元起本名此篇为决死生,于义亦合。自形义相得以下,见《素问》卷六第二十《三部九候论》,
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三《三部九候》篇。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以
上从《素问・三部九候论》及《甲乙经・三部九候》篇补入。)形气相得者生;(形盛气盛、形
瘦气细者得生,三也。)参伍不调者病;(谓其人形气,有时相得,有时不相得,参类品伍不得
调者,其人有病,四也。)以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三部九候不得齐一,各各不同,相失故死,
五也。平按∶《素问》、《甲乙》无以字。)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参舂者病甚;(三部九候之脉,
动若引绳□□前后也。今三部在头为上,三部在足为下,左手三部为左,右手三部为右,脉之相应
参动,上下左右,更起更息,气有来去,如碓舂不得齐一(又舂,其脉上下参动,东恭反)所以
病甚,六也。平按∶《素问》、《甲乙》参上有如字。)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上下左右
脉动各无
次第,数动脉不可得者,脉乱故死,七也。)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肺心胸中以
为中部,诊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呼吸三脉调和,与上下部诸脏之脉不相得者为死,八也。
平按∶众袁刻作诸。)中部之候相减者死;(中部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三脉动数,一多一少,
不相同者为死,九也。)目内陷者死。(五脏之精皆在于目,故五脏败者为目先陷,为死也。以上
十候,决死生也。)黄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病之所在,在于死生,与决死生,亦不易也,
但决有多端,故复问也。)岐伯对曰∶察其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
热者病;独寒者病;脉独陷者病;(以次复有一十八候,独小大等即为七也。九候之脉,上下左
右,均调若一,故偏独者为病也。平按∶察下《素问》、《甲乙》无其字。)以左手上去踝五寸而
按之,右手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HT 然者不病;(脉和调也。人当内踝之上,足太阴脉见,
上行至内踝上八寸,交出厥阴之后,其脉行胃气于五脏,故于踝上五寸,以左手按之,右手当踝
弹之,左手下HT 调动,其人不病,为候八也。HT HT ,动不盛也。HT ,而勉反。平按∶《素问》左手
下有足字,《甲乙》有于左足三字。按之上《素问》无而字,下有庶字,右手下有足字。HT 《素问》、
《甲乙》作蠕蠕。又检《素问》宋臣林亿等引全元起注云∶“内踝之上,阴交之出,通于膀胱,
系于肾,肾为命门,是以取之,以明吉凶。今文少一而字,多一庶字及足字。王注以手足皆取为
解,殊为穿凿。当从全元起注旧本及《甲乙经》为正。”)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弹之,左
手之下浑浑动而不调者病,其候九也。)中手徐徐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者,弹之不应者死;
(足太阴血气
微弱,弹之徐徐者有病;不至五寸,不应其手者为死,十也。平按∶徐徐下《素问》、《甲乙》
有然字。)脱肉身不去者死;(去者,行也。脱肉羸瘦,身弱不能行者为死,十一也。平按∶原抄
无不字,据本注应有《素问》、《甲乙》均作不去,谨补入。)中部乍疏乍数者死;(中部谓手
太阴、手阳明、手少阴,乍有疏数为死,十二也。)其脉代而勾者,病在络脉;(中部之脉,手太
阴,秋脉也;手少阴,夏脉也。秋脉王时,得于脾脉,土来乘金,名曰虚邪,故为病也。夏脉王时
得脾脉者,土来乘火,名曰实邪,故为病也。夏脉其病皆在络脉,可刺去血,为病十三也。平按∶
其脉代三字《甲乙》作代脉二字。)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
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病脏,以知死生之期;(九候上下动脉,相
应若一,不得相失,忽然八候相应俱动,一候在后,即有一失,故病。二候在后,不与七候俱动,
即为二失,故病甚也。三候在后,不与六候俱动,即为三失,故病危也。三候在后为病,宜各察之,
是何脏之候,候之即知所候之脏,病有间甚,死生之期。三候在后为病有三失,为十六也。平按∶
《素问》、《甲乙》病脏作腑脏。)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胜者死;(欲根据九候察
病,定须先知十二经脉及诸络脉行所在,然后取于九候,候诸病脉,有真脏脉,无胃气之柔,独
胜必当有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