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入泉掖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
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为六合。(手太阴别,从手上行至掖,下掖至泉掖,至手少阴前,
入走肺,之于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合于阳明,至于大肠,以为六合。至喉咙更合,故云复
也。此阳明太阴表里以为六合。此十二经脉正别行处,与十二大经大有不同,学人多不在意,所
以诊病生处,不能细知也。平按∶《灵枢》、《甲乙经》之别作之正别。散之大肠《灵枢》作散
之太阳,正统本《甲乙经》作散上大肠。)



<目录>卷第九・经脉之二

<篇名>脉行同异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因天之序,见《灵枢》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自手太阴之脉至逆数
之曲折也,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四。又自心主之脉至内络心肺,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五。
自黄帝曰手少阴至因天之叙,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六。自黄帝曰经脉十二至末,见《灵枢》
卷九第六十二《动 》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编。
黄帝问于岐伯曰∶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
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其序。(举其五义,问五脏脉行处,并问身之六腑之输。平按∶
其序《灵枢》作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行阳,皆何道从行?愿闻其方。岐伯对曰∶
窘乎哉问,明乎哉道。(问阴阳二脉离合之处也。平按∶《灵枢》别而行阳作别而入阳,皆何道从
行作此何道而从
行,“窘乎哉问,……”二句作“帝之所问,针道毕矣”二句。)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至本节之后太泉,留以澹,以外屈上于本节,(手太
阴脉,从脏行至腕后,一支上大指次指之端,变为手阳明脉;其本从腕后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
端,即指端内屈回,循大指白肉至本节后太泉穴处,停留成澹而动,然后外出上于本节也。澹,
从滥反。平按∶内屈《甲乙经》作内侧。循白肉《灵枢》、《甲乙经》均作循白肉际,太泉均作
太渊,唐人讳渊作泉,说见前。留《甲乙经》作溜。上于本节《甲乙》作本指以下。注一支袁刻
误作一丈。本节后,袁刻脱后字。)以下内屈,与手少阴心主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上本
节已,方从本节以下内屈,与手少阴心主诸络会于鱼际,然后则与数络共为流注也。平按∶与手
少阴心主诸络《灵枢》、《甲乙经》作与诸阴络。又注与手少阴,与字袁刻误作于。)其气滑利,
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 阴,入掖下,内
屈走肺,(壅骨,谓手鱼骨也。 阴,谓手三阴脉行于 中,故曰 阴。其脉元出中焦,以是肺
脉,上属于肺,令从外还,俱至于肺,故手太阴经,上下常通,是动所生之病,疗此一经也。平
按∶外屈下《甲乙经》无出字,注云∶一本下有出字。)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手太阴一经之
中,上下常行,名之为顺。数其屈折,从手向身,故曰逆数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
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其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
上行三寸,外屈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心肺。
(心主之脉,从心包起,出于中指之端,即中指端内屈回,循中指内廉,上入胸中,内络心肺。
心主一经,上下恒通,是动所生,但疗此经。举手太阴、心主二经,余之十经顺行逆数例皆同也。
营卫之气,一日一夜行二十八脉五十周,如环无端,与正经异也。平按∶心主上《甲乙经》有手
字。外屈其,《灵枢》其作出,《甲乙经》无其字。上行三寸《灵枢》、《甲乙经》作上二寸。外
屈行《灵枢》作外屈出行,《甲乙经》注云∶一本有出字。两骨之会《灵枢》作留两骨之会,
《甲乙经》注云∶一本有留字。内络心肺《灵枢》作内络于心脉,《甲乙经》作内络心包。又注
与正经异,袁刻与作于,正作五。)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
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输焉。黄帝曰∶
少阴独无输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其脏坚固
者,如五脏中心有坚脆。心脆者则善病消瘅,以不坚故善病消瘅,即是受邪。故知不受邪者,不
得多受外邪,至于饮食资心以致病者,不得无邪,所以少阴心之主所生病皆有疗也。又《明堂》
手少阴亦有五输主病,不得无输,即其信也。兑骨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