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黄帝内经太素
书名:黄帝内经太素
作者:杨上善
朝代:唐
年份:公元618-907年



<目录>卷第二(卷末缺)・摄生之二

<篇名>顺养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不致邪僻,见《灵枢》卷六第二十九《师传》篇。自夫治民至不致邪僻,
见《甲乙经》卷六第二。自久视伤血至久所病也,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针论》,又见《素
问》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气篇》。自春至末,见《素问》卷一第二《四时调神大论》,又见
《甲乙经》卷一第二。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先师心藏,比斫轮之巧,
不可□□,遂不着于方也。又上古未有文着□□□暮代也,非文不传,故请方传之,藏而则之。平
按∶有所心藏,所字原缺,之则而行四字原缺,谨根据《灵枢》补入。注斫轮之巧,袁刻巧误作功,
不可下原缺二字,暮代上原缺三字,袁刻不缺,谨根据原抄,以存真相。)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先
人后己,大圣之情也。)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理国之意。)子孙无忧,(理家之意。)
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言其益远。平按∶终
时别本作终始。)岐伯曰∶远乎哉问!夫治民与治自,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
有逆而能治者也,夫唯顺而已矣。(人之与己、彼此、大小、国家八者,守之取全,循之取美,须
顺道德阴阳物理,故顺之者吉,逆之者凶,斯乃天之道。平按∶岐《素问》、《灵枢》均作歧,下
同,不再举。治自别本作治身,《灵枢》、《甲乙经》均作自治。)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
百姓民众,皆欲顺其志也。(非独阴阳之道、十二经脉、营卫之气有逆有顺,百姓之情皆不可逆,
是以顺之有吉也,故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也。志,愿也。)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
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夫为国为家为身之道各有其理,不循其理而欲正
之身者,未之有也。所以并须问者,欲各知其理而顺之也。俗讳礼便,人之理也,阴阳四时,天地
之理也,存生之道,缺一不可,故常问之也。便,宜也,谓问病患寒热等病,量其所宜,随顺调之,
故问所便者也。平按∶自上节顺者至本节岐伯曰,《甲乙经》无此文。注其理,二理字袁刻均作礼。
所便下原抄本有者字,袁刻无。)黄帝曰∶便病患奈何?(言何方而知其所便也。平按∶《甲乙经》
病下无人字。)岐伯曰∶夫人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中,肠胃中也。肠胃中热,多
消饮食,即消瘅病也。瘅,热也,音丹。热中宜以寒调,寒中宜以热调,解其便也。平按∶夫人,人
字《灵枢》、《甲乙经》均无。注瘅病下原有也字,寒调上原有以字,袁刻均无,谨根据原抄本补入。)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齐以上皮热;(自此以下,广言热中寒中之状。胃中热以消谷,虚
以喜饥,胃在齐上,胃中食气上熏,故皮热也。)肠中热则出黄如糜,齐以下皮寒。(阳上阴下,
胃热肠冷,自是常理。今胃中虽热,不可过热,过热乖常。肠中虽冷,不可不和,不和则多
热出黄。肠冷多热不通,故齐下皮寒也。平按∶糜下《甲乙经》有色字。齐《灵枢》、《甲乙经》
均作脐,上同。)胃中寒则 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叱邻反,张起也。飧音孙,谓食不消,
下泄如水和饭也。冷气不下,故多胀。肠中冷而气转,故肠鸣也。平按∶ 《灵枢》作腹,《甲乙
经》作填。)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以上肠胃俱热俱寒,此乃胃寒肠热俱下时也。胀是胃
寒,泄是肠热,肠中不可热,令热则肠中不和,故胀且泄也。平按∶胀下《灵枢》有而字。注令热
袁刻作今热。)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少腹痛。(此胃热肠寒俱时,胃热故疾饥,肠寒故腹痛
也。平按∶痛下《灵枢》、《甲乙经》均有胀字。)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
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
之奈何?治之何先?(胃中常热,故欲沧沧而饮,肠中恒冷,故欲灼灼而食,寒热乖和则损于性命。
若从欲则加病,逆志则生怒,二者不兼,故以先为问也。平按∶寒饮《灵枢》饮作饥。)岐伯曰∶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驭,语之以其道,示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
恶有不听令者乎?(正可逆志以取其所乐,不可顺欲而致其所苦,故以道语之,无理不听也。平按∶
《灵枢》驭作败,其道作其善,示以其所便作道之以其所便,听令者乎作听者乎。注理字疑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