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3-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第15页

脉”的心得体会贡献出来,以供爱好祖国医学的同仁们参考验证,以共勉前进,唯此贫道真诚的希望中医界的同仁,本着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来证实这“阴阳双诊”的优越性。
(三)关于人迎脉的诊法
后世以来对颈两侧的“人迎动脉”少有人诊,只见到仲景医圣论及。故在各“脉学”书中也未见到对“人迎脉”的诊察方法。因此,贫道为了验证落实“十二经脉”的道理通过多年的探讨,历经反复的验证,现确定对“两人迎动脉”的诊候部位与诊察方法。今提供出来以供中医界同仁,在临床中试诊。
1、关于“人迎动脉”的诊候部位:在前颈(廉泉穴下)喉节骨最高突处(而向两傍后退至人迎动脉搏动处诊之)为关部,关部以上为寸部,关部以下为尺部。
2、关于“人迎动脉”的诊法:医生可采取两种诊候形式。1、令患者坐式,医者立于患者的背后,其珍脉动作,也与诊候两手的“寸口”动脉同样,以三指并齐,先下中指(以中指头接触高突喉节骨位时再向后退至“人迎动脉处”诊之)于“关部”;次下食指于关上“寸部”;再次下无名指于关下“尺部”。用右手以诊候患者的“右人迎动脉”,用左手以诊候患者的“左人迎动脉”。
3、医者站立于患者的左侧,用左手以诊候患者的“右人迎动脉”;医者转换方位站立于患者的右侧,用右手以诊候患者的“左人迎动脉”。
脉诊规则:先诊寸口动脉以候五脏之里阴,后诊人迎动脉以候六腑之表阳。就能取得八纲辨证的阴、阳、表、里四纲。《灵枢·禁眼篇》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灵枢·五色篇》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充分说明两手的“脉口”属五脏之阴、主里;颈两侧的“人迎”属六腑之阳、主表,明确分清了阴、阳、表、里结合辨别缓、急、大、小、滑、涩六脉,更以浮、沉、迟、数参合诊断,并又能诊断出寒、热、虚、实的四纲证候,其诊法虽然简单、亦能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诊断。《灵枢经》论脉诊:提倡两种简要的诊断方案。
1、论色、脉相应、相克、相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说明如肝木生病,其色当青,其脉象当孩,为色脉相应的常规现象,可按阴阳的盛衰调平即愈。如果肝木患病,其面色青,反诊得轻浮而毛的肺脉,是肺金克肝木之象,为不吉而预后不良。若是肝木有病,其面色青,而诊得沉石之肾脉为肾水生肝木之吉象,故肝病易于全愈。如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仿此理类推。
2、在脉诊中,辨别缓、急、大、小、滑、涩之六种脉象以诊断人体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盛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急(紧象脉)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足以说明诊此缓、急、大、小、滑、涩六脉便可诊断体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多少。
附:缓脉典故
谈到缓脉,借此讲我误解“缓脉”的故事。说出来虽属无知可笑,也许借鉴真实的物理能有益于脉理。
初习医时,由于从事农活,常借耕锄之隙学习,既没上医校,又未拜师,加之文化知识有限,学脉理时:对《灵枢经》中诊察“缓脉”的误会,却是在犁地时始明其理。因脉学中有迟脉一息三至主寒,数脉一息六至主热,这两种相对的脉象道理甚明。《灵枢经》言:“缓脉多热”,由于开始学医,认识肤浅,自以为缓脉的“缓”定与迟脉的“迟”字是同意词,为何却说迟有寒而缓脉又多热呢?就这个疑问一直存于大脑,日夜思考不得其解。
有一天秋播耕地收工,便将犁地的工具置于田野而牵牛归家,当日晚上风雨交加降了数阵大雨,次日天气晴朗,我又牵牛去耕地,依旧将耕牛套上轭头绳子内,却发现粗绳子缩短了七八寸,(因寒湿雨水入浸所致)随手即将粗绳放长七八寸驱牛耕地,对这种日常遇见的事物也未介意。
将近中午,太阳当空,气温高升,此时见耕牛犁地十分吃力,才发现粗绳上的雨水亦被阳光晒干,其粗绳已变得松缓弛长了。
在停牛收绳的瞬间,突然醒悟到《灵枢经》中的“缓者多热,急者多寒”之故,亦是热张冷缩之理。这一深刻的启发成为我后来治病诊断寒热的依据。
由于脉现不迟不数的寒热甚多,就需用紧缓脉象来分辨寒热,故能辨证明确,今特将此过程叙出,愿同行亦能受益。
(四)缓急大小滑涩六脉的认识
《素问》《灵枢》乃古圣人创立的医学之纲,而后世的医学是从这纲中化出的目,笔者畏繁求简,认为《灵枢经》中的缓、急、大、小、滑、涩六种病脉的诊断甚为简要。对缓、急、大、小、滑、涩六脉的认识如下:
1、关于缓脉经言:“缓者多热”凡显现松弛形象的缓脉,就知体内存有温热的阳气。正常人如诊得阴、阳双方的寸、关、尺三部的动脉往来均匀都现缓象,可为阳足神全,确是阴阳交泰健康长寿之脉。如果诊得缓脉在左、右、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