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得天,地之全道。

但后世的脉学诊候,均只论诊察两手上的“寸口动脉”,并有言:“左手动脉为人迎;右手动脉为脉口。”因此,也很可能是这种立论,而失掉了真正的“人迎脉诊”,但这种立论贫道认为是没有理由的。因为五脏与六腑各有两道经脉,一道在于左侧,一道在于右侧,这左、右两手的“寸口动脉”部位,全属手太阴肺经的经脉路线,故两手的“寸口动脉”只能代表五脏之阴面左、右、正、负。往来的脉象,它不可能代表其颈两侧胃经的阳面之“人迎动脉”。

根据贫道的多年体验,应遵古法诊候“两脉口与两人迎”动脉,才是左、右四方阴、阳两性的全面诊察。如果只诊察属阴的“寸口动脉”之一方面的诊断,尤其是在阴、阳运动的极化之时、其“脉口”与“人迎”穴处显象特殊,不是在明面隐形藏相,就是在阳面隐形藏相,若从脉口诊候五脏的里阴;从人迎诊候六腑的表阳,其脉象藏形于阴面,必显形于阳面。脉象藏形于阳面,必显形于阴面。若如此双诊阴阳经气的太过不及,明昭易辨,准确少误,是既明了、又简单,在治疗中才能辨证明确,疗效亦佳。

医者诊疗疾病应根据这“简捷的诊候”,以诊察出阴、阳脉象的盛衰差别,来确定出调整阴阳的方法,而促使“十二经脉”再回复“还原和平”的运行状态。

这种直截了当的阴阳脉诊为何弃而未用。贫道认为:《灵枢经》虽然未有将“十二经脑’的道理详尽述明于书,但在古圣师徒之间,定有心传口授。例如《黄帝内经》中的雷公、少师、高伯等,即是传人,很可能在后来一代代的传承中,因保守医术或时代变迁等原因而造成真理失传。

经曰:“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由此,对“古圣经典”中所倡导的诊断方法不能盲目遗弃,应在继承的同时,再结合现代新认识加以提高,如此将会使祖国医学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也将对古医文化中所蕴藏着的至高无上的医理,医术有新的发现。若逐步总结经验,将会准确无误的运用于临床,何愁我国的“中医水平”不超越世界的医学水平呢?

由于“十二经脉”的道理不明而阻挡着中医前进的道路,因此贫道不自量力,虽然学识有限,文字表达能力甚差故勉强著书立说,也将研究“十二经脉”的心得体会贡献出来,以供爱好祖国医学的同仁们参考验证,以共勉前进,唯此贫道真诚的希望中医界的同仁,本着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来证实这“阴阳双诊”的优越性。

(三)关于人迎脉的诊法

后世以来对颈两侧的“人迎动脉”少有人诊,只见到仲景医圣论及。故在各“脉学”书中也未见到对“人迎脉”的诊察方法。因此,贫道为了验证落实“十二经脉”的道理通过多年的探讨,历经反复的验证,现确定对“两人迎动脉”的诊候部位与诊察方法。今提供出来以供中医界同仁,在临床中试诊。

1、关于“人迎动脉”的诊候部位:在前颈(廉泉穴下)喉节骨最高突处(而向两傍后退至人迎动脉搏动处诊之)为关部,关部以上为寸部,关部以下为尺部。

2、关于“人迎动脉”的诊法:医生可采取两种诊候形式。1、令患者坐式,医者立于患者的背后,其珍脉动作,也与诊候两手的“寸口”动脉同样,以三指并齐,先下中指(以中指头接触高突喉节骨位时再向后退至“人迎动脉处”诊之)于“关部”;次下食指于关上“寸部”;再次下无名指于关下“尺部”。用右手以诊候患者的“右人迎动脉”,用左手以诊候患者的“左人迎动脉”。

3、医者站立于患者的左侧,用左手以诊候患者的“右人迎动脉”;医者转换方位站立于患者的右侧,用右手以诊候患者的“左人迎动脉”。

脉诊规则:先诊寸口动脉以候五脏之里阴,后诊人迎动脉以候六腑之表阳。就能取得八纲辨证的阴、阳、表、里四纲。《灵枢・禁眼篇》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灵枢・五色篇》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充分说明两手的“脉口”属五脏之阴、主里;颈两侧的“人迎”属六腑之阳、主表,明确分清了阴、阳、表、里结合辨别缓、急、大、小、滑、涩六脉,更以浮、沉、迟、数参合诊断,并又能诊断出寒、热、虚、实的四纲证候,其诊法虽然简单、亦能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诊断。《灵枢经》论脉诊:提倡两种简要的诊断方案。

1、论色、脉相应、相克、相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说明如肝木生病,其色当青,其脉象当孩,为色脉相应的常规现象,可按阴阳的盛衰调平即愈。如果肝木患病,其面色青,反诊得轻浮而毛的肺脉,是肺金克肝木之象,为不吉而预后不良。若是肝木有病,其面色青,而诊得沉石之肾脉为肾水生肝木之吉象,故肝病易于全愈。如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仿此理类推。

2、在脉诊中,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