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一钱) 木香(三分研冲) 乌梅(四个) 桃仁汤 治狐惑 唇口生疮。声哑不出。
桃仁 槐子 蕲艾(各三钱) 枣十个。水二钟。煎至一钟。分二次服。
狐惑疮末药 川连 黄柏 青黛 槟榔(各一钱) 雄黄 杏仁 使君子肉(各一钱五分) 石膏(五钱) 芜荑 松花(各七分) 枯矾(五分) 共研细末。先用香油调成块次用凉水调薄涂疮上数次自愈。亦可加兰香叶烧存性研末。共调 。此方再加胡连。芦荟化虫丸。可治鼻疳。
<目录>卷二<篇名>牙疳属性:廉按。牙疳为麻后之大症。此编不见者。见于外科牙部也。口臭生疮。为牙疳之兆。白虎汤 。清胃散。主之。戴元礼用甘桔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若兼泄泻。脾虚有湿者。加味连 理 汤。外以姜柏散抹之。阴虚者。甘露饮主之。经曰。上牙疼阳明受热。下牙疼肾虚不能制火 。大抵胃热即血热。治宜凉血清胃。各根据经络加引经药。上正四牙属心。加川连。麦冬。下 正四牙属肾。加黄柏。知母。上边四牙属胃。加葛根。川芎。下边四牙属脾。加升麻。白芍 。上左尽牙属胆。加连翘。胆草。下左尽牙属肝。加柴胡。栀子。上右尽牙属大肠。加枳壳 。大黄。下右尽牙属肺。加黄芩。桔梗。上下牙床肿。凉膈散加石膏。知母。升麻 。内床 曰齿。外板曰牙。牙齿肾之标。若齿缝疏豁。动摇脱落。六味地黄丸主之。口糜者。口中糜 烂或时出血。宜清心脾胃。三经之火。兼润大肠。用金花消毒饮为主。化毒汤。清胃散俱可 用。阴虚有火者。犀角地黄汤加麦冬。元参。或甘露饮主之。至若脉弱热微。唇白形寒。口 中不臭。下利。不思饮食。此由脾虚火炎。宜用理中汤。外以上桂末吹之。牙宣者。口臭龈 肿。牙缝出血。欲成牙疳也。宜清胃化毒等方加侧柏叶。或白虎汤加升麻。青黛。栀子。连 翘。元参。丹皮。或用益元散。冷水调服。如阴虚火旺。用甘露饮牙疳者。上下齿腐烂也。
此 由阳明火毒。其症最危十死七八。必须内外兼治。内服犀角地黄汤。加葛根。川连。石膏。
大黄。外以玉阿散。黄龙散调治。至于身体大热。面目浮肿。环口青黑。今日方见黑点。明 日即至穿腮。落齿。鼻崩。唇脱。不能饮食而死。名曰走马。喻其速也。外面患处用猪肉贴 之。吹口丹调治。或灸唇下陷中承浆穴。岐伯曰。口臭可治。鼻臭不医。鼻梁上发红点如珠 不治。上唇龙门牙落者死。蒂中红肿。难于饮食者死。总之此症皆当以石膏重剂治之。必胃 强能食。堪胜重剂。否则难治也。切忌冰麝。余有女学生金某之女。年二十余。见疹六七日 俱已收没。惟鼻梁上一点未收。其色如珠。上唇龙门牙微痛。身亦微微潮热。前医以参麦六 味 汤治之。历五六日渐甚。其弟至余斋中乞方。余曰。此症甚危。非数日可愈余至其家。按脉 。右寸关独强弦。余亦有余。余饮以白虎承气汤。兼生地。白芍。丹皮。黄芩。麦冬等药。
连服十六大剂。其初所下者。如泄泻。或红或黑。至是始吐紫血数碗。鼻梁红点随散。齿痛 亦愈。其人困倦已甚。奄奄若无生气。举家旁皇。余曰无畏。其病已愈。但补其元气可也。
余饮以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麦冬。归身。白芍数剂。元气稍复。去人参。麦冬。服归芍六 味汤五十剂而愈。此症若非用如此重剂。则必不救。然非余之学生。及其家之相信。余亦不 敢担抬。甚矣。医之难也。然而认症不的而误药之。则又为杀人之刃矣。冯楚瞻曰。脉微无 力脾虚。口不臭者。宜用理中汤之类。阴虚胃热。宜甘露饮加石膏。羸瘦阴虚者。六味地黄 丸加犀角。总宜凭脉用药。勿执定麻为阳毒。盖诸病皆有始中终之殊也。牙床腐烂无脓血者 不治。口臭涎秽穿腮破唇者不治。通口色白者不治。黑腐不脱牙落无血者不治。吹药涎从外 出者生。涎毒内收者死。
清胃散 治牙痛牙宣。口臭口疮。
黄连 石膏 升麻 生地 丹皮 连翘 元参 甘草 粳米 出血加侧柏叶 白虎汤 统治牙症。见前。
甘桔汤 甘草 桔梗 黄连解毒汤(见前)
凉膈散(见前)
加味连理汤 治麻后口臭。脾虚泄泻。
黄连 干姜 人参 茯苓 白术(炒)
姜柏散 干姜 黄柏 等分为末。干搽口内。温水漱口。
甘露饮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黄芩 甘草 钗斛 茵陈 枳壳 枇杷叶 金花消毒饮 治口糜。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清胃化毒汤 治麻后热极口疳。
石膏 连翘 元参 银花 丹皮 芥穗 防风 花粉 广皮 山楂 甘草 地骨皮 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 丹皮 白芍 一方加黄连。黄芩。大黄。
理中汤 人参 白术(炒) 炮姜 甘草 益元散 即六一散加辰砂五分。
玉阿散 治走马牙疳。
猫屎 在屋上日晒雨淋风吹白色者。 存性。不拘多少。配冰片青黛少许。研为细末。敷上神效。
如无真青黛。用靛青花水飞净代之。又一方。用蜗牛连谷 存性。研末吹患处立愈。
缪氏黄龙散 治走马牙疳。
黄牛粪尖(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