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或闭或泻。甚至气喘狂叫。神昏错语。扬手掷足。喜就冷处。宜于表药中重用石膏。黄芩 。知母。或犀角。川连。栀子等药。重甚者加大黄。食闭者。面色微黄。四肢倦怠。吞酸 嗳腐。身热口燥。舌上黄白浓胎。胸膈痞满。甚至肚腹坚实。昏睡气急。大便不通。宜于表 散药中用枳壳。浓朴。山楂。麦芽。以消其食。卜子。大黄。以通其闭。若食火动心。时发 谵语。四肢厥冷。名为食厥。急用芩。连。石膏。蒌仁。大黄。仍佐以发散之药。又有痰闭 者。满口痰涎。喉间有声。气急发喘。咯痰不出。宜重用桔梗。杏仁。桑皮。胆星。蒌仁。
白芥子。竹沥等药。仍佐以疏散之剂。以上四症。已甚者俱谓闷 。宜审其所重而用药或四 症俱全。宜用三黄石膏汤。再加风药痰药消食药。又闷 多痰喘。一法用明亮雄黄。盛以竹 筒。于饭中蒸七次为末。酒浆调服。痰喘即止。闷 之症。有热六七日而不出者。有一出而即 隐者。有头面微出而身上俱无者。有身上微影而头面胸背俱无者。有影迹。在内而外不 见 形者。有皮肤隐隐紫赤者。有红紫遍身紫黑成块者。此皆九死一生之症。然能审其受病之的 。而大剂治之。亦可挽救。切勿弃而不治也。凡遇闷 。分其顶心细看。有红筋红瘰。挑破 即 出。或头面手足有 疔。用银针挑破方出。或顶心中有发。比众发更粗。其色黄赤者。拔去 发根见血即出。又曰有交杂之症。宜随症加减治之。固不止此四症已也。学人当推展之。
三黄石膏汤 治风寒毒热郁滞闷症。
麻黄 石膏 淡竹叶 黄柏 黄连 栀子 黄芩 <目录>卷一<篇名>麻疹见形证治属性:麻疹见形。贵乎透彻。出后细密红润。则为佳美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因。如风寒闭塞。必有 身 热无汗。头痛。呕恶。疹色淡红而黯之证。宜用升麻葛根汤。加苏叶川芎。牛蒡子。因毒热 壅 滞者。必面赤身热。谵语烦渴。疹色赤紫滞黯。宜用三黄石膏汤。又有正气虚弱,不能送毒 外出者。必面色 白。身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以人参败毒散主之。
升麻葛根汤 治风寒闭塞。
升麻 粉葛 甘草 三黄石膏汤 治毒热壅滞。
麻黄 石膏 淡豆豉 黄柏 黄连 栀子 黄芩 人参败毒散 治气虚白麻。
人参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枳壳 桔梗 柴胡 甘草 赤苓 引用生姜 廉按此亦大略也。云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因。则所因者广。不可枚举。下列三项。亦举一反 三之意。如食重则宜消食。痰重则宜化痰之类。触类而旁通之。斯为善读书者矣。或因身体 手足厥冷而不透。经曰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此乃阳气郁遏。热极反寒之象。宜重用升 葛。荆防。甘桔。粘子。蝉蜕之类。甚者加麻杏石甘汤。便闭。加卜子。大黄。使上升下泄 。郁热达外。自然出透。或因切牙而不透。切牙者。胃火盛也。宜用石膏。或因呃逆而不透 。呃逆者。火毒上攻也。疹未出透。于升阳透发中。重加石膏一二三两以救之。疹已出透。
或白 虎汤凉膈散。随症加减治之。疹后气虚而呃逆者。用人参。扁豆。柿蒂。姜。枣之类。或因 沉睡而不透。沉睡者。火郁于内。未得发扬于外也。宜用升阳散火之剂。余治一侄孙。年未 满周。一见形而即隐。既隐而沉睡。重用升。葛。荆。防。前胡。桔梗。杏仁。粘子。蝉蜕。
胡荽。角针。以表之。麻疹略现而又隐。沉睡如故。次日加黄芩。石膏。知母。枳壳。山楂。
服之。
亦略现而又隐。隐而变黑。三日服原方如故。至第四日。用三黄石膏汤。一泻而汗出。神气清 爽。麻终不见而愈。盖毒从泻出。不必复现也。疹后沉睡多属虚。或因吐蛔解蛔而不透。吐 蛔解蛔者。热毒壅迫而出也。胃热则吐蛔。肠热则解蛔。此热极之症。解者稍轻。吐者尤重 。疹未出而吐蛔者。宜于升葛。荆防散中。重用石膏。及栀子。使君子。芦根之类。疹已透 而吐蛔者。宜用白虎汤。加连芩等药。便闭用大黄。又有麻后胃中空虚。闻饮食香气上行而 呕出者。宜用山药。扁豆。茯苓。广皮。使君子。半夏曲。姜炒黄连之类。凡吐蛔不可 用甘草及甜物。余见一人年方八九岁。疹未见点。隐隐在皮肤之间。一日吐蛔十一条。一医 治之。用升。葛。荆防。前胡。桔梗。杏仁。粘子。石膏四钱。知母一钱。服之如故。此由 方是而分两太轻。杯水不能救车薪之火也。一医于表药中用肉桂三分。其疹一涌而出。数日 而死。可不痛哉。或因夹斑而不透。发斑者。胃热也。疹色稀而红绽。斑则大而干塌。色赤 如锦纹。宜石膏托里清热。紫黑者热极也。宜升麻白虎汤。化斑解毒汤。兼以表发之药。青 蓝者胃烂也。十不一生。余三弟染疫发蓝斑。治以十四味延中汤而愈。此亦万死一生之症。
若在麻疹。原由阳毒逼致胃烂。恐难用此。余所见麻疹发青蓝斑者。惟马舒之女。有大如钱 者。如围棋子者。满身青蓝而肿。此亦不救。有疹出已透。而根地颗粒。混成一块。形色红 紫者。用白虎汤之类。有疹出时遍身凹限而黑者。内有伏毒。外有风邪。内服犀角地黄汤加 减。外以羊须豆煎汤。时时洗之。红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