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散气,故加生姜。
按∶邹润安云∶即吐且利,有属太阴者,有属少阴者。在少阴,则无用术之理。在太阴,亦
在可用不可用之列。以术能治脾胃虚,不能治脾胃实。故吐多者,去之。下多者,还用之。盖术能举
脾之
矣。尚有如此细密加减之法,何今人既不议病,又不议药,轻于一试,何异以不教之民,而
使之战耶。吁,可哀已。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尤氏云∶下多者,脾气不守,故须术以固之。悸者,肾水上逆,故加茯苓以导之。
按∶今人治霍乱,既不辨其证之虚实寒热,亦不察其吐多下多。温补率投,漫无忌惮者
,吾不知其何心也。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尤氏云∶渴欲得水者,津液不足,白术之甘,足以生之。
按∶此渴因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加术以补脾而致其津夜也。所谓白术能生津液者,其
义如此,岂热烁津液而渴者,所堪一试哉。
腹中痛,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尤氏云∶腹中痛者,里虚不足。人参之甘,足以补之。
按∶里虚腹痛,必喜温按。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尤氏云∶寒者,腹中气寒也。干姜之辛,足以温之。
按∶五苓,主热多,谓表有热也。理中,主寒多,谓里有寒也。故方下既有腹中未热,益至
三四丸之法。此复云∶寒者加干姜,是腹中尚未热。故独于此味,又加重也。盖腹中寒,为寒之真
谛。
故仲圣不嫌烦复,而琐琐教人,以此为辨证之法。顾昧者一见吐下肢寒,略不察其腹中光景
何如,擅以姜、附、丁、桂欲其转热,遂至从此而一身皆冷。呜呼!岂未闻热深厥深之圣训
乎。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尤氏云∶腹满者,气滞不行也。气得甘则壅,得辛则行,故去术加附子。
按∶饮热粥一升许,固是助药力,亦是辨证法。设时行热霍乱,不但热粥在所大忌,即使不

不知今,是房 之以车战也。
按∶原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加青皮、陈皮,名治中汤。加枳实、茯苓,名枳实理中汤
。加黄连,名连理汤。合五苓,名理苓汤。



<目录>卷下\药方篇第四

<篇名>方剂

属性:(《伤寒论》)
治虚人寒湿霍乱。
浓朴(去皮,炙) 生姜(切,各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一两)
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目录>卷下\药方篇第四

<篇名>方剂

属性:(《伤寒论》)
治阴寒霍乱,汗出而四肢拘急,小便复利,脉微欲绝,而无头痛口渴者。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按∶附子干姜,非攻荡之品,何以强人,乃可加倍用。盖无论补泻寒热诸药,皆赖身中元气
载之以行。故气强者,堪任重剂。若气弱者,投剂稍重,则气行愈馁,焉能驾驭药力以为补泻寒
热之用耶。凡事皆然,用药特其一端耳。顾知之者鲜,所以覆败多而成功少也。



<目录>卷下\药方篇第四

<篇名>方剂

属性:(《伤寒论》)
治阴寒霍乱愈后,四肢拘急,脉微欲绝者。
前方加入猪胆汁半合和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目录>卷下\药方篇第四

<篇名>方剂

属性:(《金匮》)
治中寒霍乱,肢冷腹痛,吐少、呕
附子(姜汁炮,切) 半夏(姜汁炒) 甘草(炙,各三钱) 大枣(十枚,擘) 粳米(半升)
水五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目录>卷下\药方篇第四

<篇名>方剂

属性:(《伤寒论》)
治少阴吐利,厥逆烦躁,及厥阴寒
吴茱萸(一斤,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目录>卷下\药方篇第四

<篇名>方剂

属性:(洁古)
治阴寒霍乱,暴泻如水,汗多身冷,气少腹痛
甘草 干姜 附子 桂(各五钱) 良姜 半夏(俱醋炒,各二钱)
浆水煎,去滓,冷服。
按∶石顽云∶浆水乃秫米和曲酿成,如醋而淡。今人点牛乳作饼用之,或用澄绿豆粉之浆
水尤佳。余谓地浆亦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