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7-金针秘传-第2页

,此针灸家誓守秘密之明证。但《内经》即有勿传非人之语,当以针法易习难精,
深恐无识之徒,得其皮毛,肆意图利,贻害病患,故郑重传授,借以垂戒耳。
明季大江南北,以针名世者,尚有二家。一为姑苏凌汉章,其于周身穴道,不须按揣,隔衣针之,
亦百不失一,所谓目无全 牛者也。一为六合李千户,针法亦极精,但其按穴必须去衣折量,先以墨点记其应针之穴,然后下针。其术不 同,而神乎其技,则初无二致,人谓其异曲同工。
元明之间,有一秘密之针灸书,得之者视如枕中鸿宝,名曰《卫生针灸元机秘要》。万历中太医院官杨继 洲得其书,谓当公之于世,乃为之补辑刊刻,易其名曰《针灸大全》。同时有高武者,着有《针灸聚英》、
《针灸节要》诸书。凡历代相传之针法灸法,及针灸家之备歌各赋,多搜括无遗。元王国端之《扁鹊神 应针灸玉龙经》,亦多录私相传诵之歌括歌赋。盖皆热心针灸学,惟恐古法失传,同抱一普及公开之思想者也。
吾师黄石屏先生为人治病,亦隔衣下针,无须留意揣量穴道,而自然百无一误。盖与明季凌汉章所传针 法,为一脉相传,固由于周身穴道烂熟胸中,无须临时脱衣挨按,然其随手下针百无一误者,另有取穴准确之 法,较之脱衣挨按,尤为迅速。故鄙人平生治病亦遵吾师之法,隔衣下针,并非故为所难,亦由习之 既久反较脱衣为易。此等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将来实习时,吾师所传隔衣下针之法,当可望其普及也。
习针科者,对于晕针及吸针之解法,务宜讲明有素,庶不致临事仓皇。晕针固险,而吸针尤险而危。昔 朱丹溪有一门人,为病者用针,针为气所吸,牢不可拔,而吸入甚速。其人急趋丹溪 求教,丹溪闻之变色曰∶吾不能解,惟速求可久先生。葛至,急于他穴下一针,其吸入之针,应手射出。
可见针法自有真传,到此紧要关头,丝毫不容假借矣。
<目录><篇名>二、医经录要属性:《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录凡七家,二百一十六卷。计《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 篇》二十五卷。今传于世者,只《灵枢》九卷、《素问》九卷,合为《黄帝内经》十八卷,扁鹊《难经》
二卷。其余各家,久已湮没失传。尝谓医经传自上古,其时方剂未兴,所赖以治病者,惟恃针灸而已。古圣针 灸之术,存于今之《内》、《难》两经者,已十不逮一。居今日而讲求针灸之学,断未有不读《内》、
《难》,而能洞悉原委者。以《内》、《难》诸经为一切针法所自出,方脉家尚在必读,针灸家更不可不详 考贯通。但今之习针灸者,如责其先读《内》、《难》诸经,未有不望洋而叹。兹择其最关重要,为针灸家 所万不可不知者,于《内经》选录数篇,《难经》则录自六十二难以后二十条,为学人立一基础,较之毫 无根底,以讹传讹者,固有天壤之别。倘由此而探本寻源,推求经义,其造诣更未可限量也。
<目录>二、医经录要<篇名>(一)《灵枢·经脉》篇属性:此篇为医学之大本原,无论方脉针灸两家,皆不可不熟读深思,心知其意。凡人身脏腑经络,如何贯 通,如何联系,十二经之界限起止,以及分经辨症之所以然,皆历历分明,丝毫不紊。非上古之神圣,何由推 测而知。针灸家如不读此篇,非但不知辨症,且亦无从下手,真乃针灸家之金科玉律,万不可不读之大文也。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 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 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
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 之前,下肘中,循 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 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 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 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 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 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 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 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