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凝坚。(经水之源头受伤。
则病变无穷矣。然又有上中下之分。其病)在上(肺胃受之,若客寒而伤逆于胃口。则为)呕吐涎唾。(或寒)久(变
热。
热盛伤肺。则)成肺痈。(其)形体(之受)损(则一。而为寒为热。俨若两人之)分。(病若)在中(肝脾受之。邪气
从中)盘结。(或为)
绕脐寒疝。或(为)两胁疼痛。与(胞宫之)脏相连。(此寒之为病也。)或(邪气郁)
结(为)热中。(热郁与水寒相搏。)痛在关元。脉(现出)数(热。而身)无(溃
烂与痛痒等)疮。(其)肌(肤干燥。状)若鱼鳞。(偶逢交合)时着男子。非止女身。
(此热之为病也。所以然者。何义。盖以中者。阴阳之交也。虽胞门为寒伤则一。而中气
素寒者。以寒召寒。所谓邪从寒化是也。中气素热者。寒旋变热。所谓邪从热化是也。
病若)在下(肾脏受之也。穷而归肾。证却)未多。经候不匀。令阴(中)掣痛。少腹
恶寒。或(上)引腰脊。下根气街。气
冲急痛。膝胫疼烦。(盖以肾脏为阴之部。而冲脉与少阴之大络。并起于肾故也。甚则
)奄忽眩冒。状如厥巅。(所谓阴病者。下行极而上也。)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所谓
病在阴。则多怒及悲愁不乐也。总而言之曰。)此皆带下。非有鬼神。(言病在带脉之
下为阴。非后人以不可见之鬼神为阴也。)久则(肌肉削而)羸瘦。(气不足则)脉虚
多寒。(统计十二 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之)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寻其所异之处。即为探源。)子当辨记。
勿谓不然。
此言妇人诸病。所以异于男子者。全从经起也。病变不一。因人禀有阴阳。体有强
弱。时有久暂而分。起处以三大纲总冒通节。中又分出上中下以尽病变。后以此皆带下
四字。总结本节之义。至于言脉。百病皆不外阴阳虚实四个字。而又以弦紧为言者。盖
经阻之始。大概属寒。气结则为弦。寒甚则为紧。示人以二脉为主。而参之兼脉则得耳。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七七之期已过。天癸当竭。地道不通。今)病(前阴血)
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
前言妇人三十六病。皆病在带脉之下。)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
腹不去。何以知之。(盖以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津液不布。)其证唇口干燥。故知
之。(况暮热掌心热。俱属阴。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二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
正当少腹部分。冲脉挟脐上行。冲任脉虚。则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满。其为宿瘀
之证无疑。)当以温经汤主之。
此承上节言历年血寒积结胞门之重证。而出其方治也。
尤在泾云、妇人年五十所。天癸已断。而病下利。似非因经所致矣。不知少腹旧
有积血。欲行而未得遽行。欲止而不能竟止。于是下利窘急。至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
者。血结在阴。阳气至暮。不得入于阴。而
反浮于外也。少腹里急腹满者。血积不行。亦阴寒在下也。手掌烦热。病在阴。掌心亦
阴也。唇口干燥。血内瘀者不外荣也。此为瘀血作利。不必治利。但去其瘀。而利自止。
吴茱萸桂枝丹皮。入血散寒而行其瘀。芎归芍药麦冬阿胶以生新血。人参甘草姜夏以
正脾气。盖瘀久者荣必衰。下多者脾必伤也。
\x温经汤方\x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丹皮 生姜 甘草(各
二两) 半夏(半升) 麦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二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
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李氏云、内经谓血气虚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涩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汤名温
经。以瘀血得温即行也。方内皆补养气血之药。未尝以逐瘀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养
正邪自消之法也。故妇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调者。并主之。
(妇人因经致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经水(因寒而瘀。)不(能如期而)
利。(以致)少腹满痛。(然既瘀而不行。则前经未畅所行。不及待后
月之正期而先至。故其)经一月再见者。(以)土瓜根散主之。
此为带下而经候不匀一月再见者。出其方治也。土瓜。即王瓜也。主驱热行瘀。佐
以虫之蠕动逐血。桂芍之调和阴阳。为有制之师。
\x土瓜根散方\x
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脉(轻按)弦而(重按)大。弦则为(阳微而递)减。大则为(外盛而中)芤。
减则(阳不自振。)为(诸)寒。芤则(阴不守中)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