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虽未明言胀病单鼓。而所以致此之
由。所以治此之法。无不包括其中。下节两出其方。一主一宾。略露出鼓胀之机倪。令
人寻绎其旨于言外。 按沈自南以火气二字。指膻中之宗气而言。颇为得解。喻嘉言寓
意草。谓人身胸中空旷如太空。地气上则为云。必天气降而为雨。地气始收藏不动。诚
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意。则云行雨施。而后沟渎皆盈。水道通决。乾坤
有一番新景象矣。此义首重在膀胱一经。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矣。如人之饮酒无算而不醉者。皆从膀胱之气化而出也。膻中位于膈内。膀胱位于
腹内。膀胱之气化。则空洞善容。而膻中之气得以下运。若膀胱不化。则腹先胀。而膻
中之气安能下达耶。然欲膀胱之气化。其权尤在于葆肾。肾以膀胱为腑者也。肾气动。
必先注于膀胱。屡动不已。膀胱满胀。势必奔逆于胸膈。其窒塞之状。不可明言。肾气
不动。则收藏愈固。膀胱得以清净无为。而膻中之气注之不盈矣。膻中之气下注。则胸
中旷若太空矣。
徐忠可云、仲景于论正水后。结出一血分。于论黄汗后。结出一气分。何也。盖正水由
肾受邪。发于下焦。下焦血为主用。故论正水而因及于经血不通。黄汗由心受邪。发于
上焦。上焦气为主用。故因黄汗而推及于大气不转。惟上下之气血阳阴不同。此仲景治
黄汗以桂枝为君。主取其化气。而治正水以麻黄为君。主取其入营也。石水以附子为君。
主取其破阴也。审其立言之次第。则立方之意。不晓然耶。
(病在)气分。(大气下转。其)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其势亦已甚矣。然不直
攻其气。而止用辛甘温药行阳而化气。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此承上节气分之结病而出其方治也。
\x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方\x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细辛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
虫行皮中。即愈。(即结之阳。复散行于周身。乃有是象。)
(若夫病源不同。而病形相类者。不可不辨而药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当于所言之病。因病证细辨。而知其系)水饮所作。(乃气分之大分别也。水有形。药
宜苦泄。以)枳术汤主之。
此言水饮以别乎气分。亦借宾以定主也。
\x枳术汤方\x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x附方\x
\x外台防己黄 汤\x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当下
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
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



<目录>卷七

<篇名>黄瘅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属性: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者。风与湿合而不去。)非(若疼痛之)
中风。(所以然者。风得湿而变热。湿应脾而内行。是以)四肢(不疼痛而)苦烦。脾
(病者。)色必黄。(脾以其所)瘀(之)热以(外)行。(则肢体面目尽黄矣。)
此以寸口脉而言黄瘅初时之病因也。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胃)热则消谷。紧则为寒。(脾寒遇)食即为满。(
满者必生湿。是胃热而脾湿。为黄瘅之病源也。)尺脉浮为(风)伤(于)肾。趺阳脉
紧为(寒)伤(于)脾。(是肾得风生热。脾得寒生湿。为黄瘅之病源也。凡)风(
热与)寒(湿)相搏。(其气必归脾胃。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食谷即(助其热而
为)眩。谷气(瘀而)不消。(则)胃
中苦浊。浊气(自当)下流。(若小便通。则浊随溺而去。今)小便不通。(则浊虽
下流。而不外出。于是)阴(脏)被
其寒。(而客)热流(入)膀胱。(膀胱为太阳。统主一身之肌表。故)身体尽黄。名曰谷瘅。
(以病虽始于风寒。而实成于谷气也。)
此言趺阳脉以明胃热脾寒郁而成瘅。又言肾脉浮。趺阳脉紧。为肾热脾寒。亦能郁
而成瘅。又归于膀胱之不化气。以膀胱主一身之肌表。不化气。则湿热无去路。而亦成
瘅。其病虽有各经之不同。而总以脾胃为主。故以谷瘅结之。
额上(心之部也。肾邪重而水色见于火部。故)黑。(肾热上行。而通于心。则)
微汗出。(手心名劳宫。属心。足心名涌泉。属肾。肾虚不能配火。水火未济。则)手足中
热。(酉主肾。肾虚。则其热)薄暮即发。膀胱(为肾外腑。肾病。则外腑必)急。(
肾虚不能摄水。则)小便自利。(此得之房劳过度。热从肾出。故)。名曰女劳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