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虽不正中。而迫近于心。是饮邪上乘清阳之位。故)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
\x泽泻汤方\x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
上节言心下支饮。用补土镇水法。不使水气凌心。则眩冒自平。此节指支饮在胸。
进一层立论。云胸满者。胸为阳位。饮停于下。下焦不通。逆行渐高。充满于胸故也。
主以浓朴大黄汤者。是调其气分。开其下口。使上焦之饮顺流而下。浓朴性温味苦。
苦主降。温主散。枳实形圆味香。香主舒。圆主转。二味皆气分之药。能调上焦之气。
使气行而水亦行也。继以大黄之推荡。直通地道。领支饮以下行。有何胸满之足患哉。
此方药品与小承气同。其分两主治不同。学人宜潜心体认。方知古人用药之妙。
\x浓朴大黄汤方\x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肺满而气闭也。闭者宜开。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此为支饮气闭者而出其方治也。
\x葶苈大枣泻肺汤方\x(见肺痈)
(凡)呕家(必伤津液。)本(应口)渴。渴者(病从呕出。)为欲解。今反不渴。
(是胃中之客邪可尽。而边旁之水饮常存。饮气能制燥。)心下有支饮故也。(以)
小半夏汤主之。
此言支饮偏而不中。故不能与吐俱出也。小半夏汤。散结蠲饮。且能降逆。
\x小半夏汤方\x
半夏(一升一本五钱) 生姜(半斤一本四钱)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中焦以下为腹。)腹满。(责在下焦。何以上焦为)口舌干燥。此(为)肠间有
水气。(水尽趋于下。则不能复润于上矣。以)己椒苈黄丸主之。(前后分攻水结。水
结开豁。则腹满可除。水化津生。则口燥可滋矣。)
此下三节。俱言水病。水即饮也。饮之未聚为水。水之既聚为饮。师又统言之。以
补上文所未备。此言肠间有水之治法。
\x己椒苈黄丸方\x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小服而频示缓治之意。
)稍增。(大抵可渐增至五丸及十丸。)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渴。不应
有津液。今津液多而久渴。故知胃有实热也。加芒硝以下之。所以救胃也。)
(无物曰呕。有物曰吐。病患)卒(然)呕吐。(邪从上越。则心下宜空旷无碍。
乃仍然)心下痞。(是)膈间(停蓄)有水。(水阻阳气不升。则)眩(水凌心主不
安。则)悸者。(宜辛温以开上焦之痞。淡渗以通决渎之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此言膈间有水之治法。
\x小半夏加茯苓汤方\x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假令瘦人。(则不应有水。今乃)脐下有悸。(是水动于下也。)吐涎沫(是水逆
于中也。)而(且头目)颠眩。(是水犯于上也。形体虽瘦。而病实有水。)此水(之
变机)也。(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水之犯于上中下之治法。
\x五苓散方\x
泽泻(一两六铢) 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 桂枝(半两)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
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
\x附方\x
\x外台茯苓饮\x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
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此痰饮善后最稳当之方。
(咳嗽症。表里寒热虚实七情劳伤俱致之。最为虚损大关头。然泛而求之。条绪
纷繁。连编累牍。不能尽也。切而求之。可以不烦言而喻。盖)咳家。其脉弦。为有水。
十枣汤主之。
此提出咳家之大源头。治咳之大手法。俨如云端指示也。后人畏其峻而不敢用。自
二陈汤六安煎治嗽散。以及于宁嗽汤八仙长寿丸六八味丸杏仁酪燕窝粥之类。皆姑息养
奸。引入虚损之门而死。余愿若辈发天良而自问。其亦当知变计矣。
许仁则云、饮食咳者。由所饮之物。停滞在胸。水气上冲。肺得此气。便成咳嗽。经
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不限四时昼夜。遇诸动嗽物。即剧。乃至双眼突出。气如欲
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沫无限。上气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