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肺。故)嚏而(牵引作)痛。水(饮)在肾。(水
盛而凌心。起于脐下。跳动甚。则为)心下悸。
此承上四饮而推及五脏。而其义始备也。言脏而不及腑。以腑为阳。在腑则行矣。
与水气篇不同。
(然以五脏言之。则为在。以病因言之。则为留。)夫心下有留饮。(背为胸之府。水留
心下。溢于胸中。而偏着于背。)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饮留之处。阳气所不入也。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以饮留于肝。而应于肺也。)咳嗽则辄已。(以饮被气
击。而欲移也。) 胸中有留饮。其人(饮盛者。气不伸。则)短气(饮结者。津液不
输)而(口)渴。四肢历节痛。(以痰饮横流于肢节也。然不与历节黄汗同者。
以其)脉沉者(责其)有留饮。
此言饮之留而不去之为病也。
魏念庭云、背为太阳。在易为艮止之象。一身皆动。背独常静。静处阴邪常客之。所
以阴寒自外入。多中于背。阴寒自内生。亦多踞于背也。
(饮留而不去。谓之留饮。伏而难攻。谓之伏饮)膈上(伏饮之)病。(时见)痰
满喘咳(病根已伏其中。一值外邪暴中。其内饮与外邪相援。一时)吐(露迅)发。则
(以外邪之为)寒热背痛腰疼。(激出内饮之痰满喘咳大作。以致)目泣自出。其人振
振身 (诸)剧。(因以断之曰。)必有伏饮。
此言饮之伏而骤发也。俗谓哮喘。即是此证。当表里并治。如小青龙汤。及木防己
汤去石膏加芒硝茯苓为主治。余着有公余医录。(实时方歌括。及时方妙用。)及医学
实在易。二书中论之颇详。兹不再赘。
(饮病当求其所因。不必尽由于饮水。而即饮水可以例其余也。谓)夫病患饮水多。
(水停胸膈。)必暴喘满。(此其易见而易知也。推而言之。)凡食少(则脾虚不能制
水。)饮多。(则水邪又因而增益。)水停心下。甚者(助肾凌心。)则(为)悸。微
者(妨碍气道。而)短气。(若)脉双(手俱)弦者。寒(气周体)也。皆(因)大下
后(伤中气而)善虚。(若)脉偏(于一手。见)弦者。饮(气偏注)也。(医者求其
病因。当于虚寒二字加意焉可。)
(此言饮病之因。指其大略。以为一隅之举也。)
(上言脉弦。弦为阴象。阴则为寒。弦则为减。减则为虚。不易之理也。然有不可以
弦概之者。自当分别。)肺饮(则脉)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上附于肺。即同肺饮。故)亦喘而不能
卧。加短气。其脉(亦)平(而不弦)也。(余求其所以然之故。盖以弦者。借木之象
也。肺属金而克木。故肺之自病不弦。肺之初病亦不弦。病势之未甚则然也。二者自当别
论。)
此言饮脉之不弦者。大抵饮之未甚也。举此二者。跌出下节温药之正治。此作撇笔
看。不然与后第十四条矛盾。
(请言其治法。)病痰饮者。(偏寒偏热。皆未中綮。)当以温药和之。(此不烦
之要语也。上节言病痰饮。犹未言痰饮之见出何证也。缘其)心下有痰饮。(阴邪
冒于阳位。阳虚不运。则)胸胁支满。(阴气上干。则)目眩。(此痰饮病之的证也。上
第言以温药和之。犹未言温药之当用何方也。温能化气。甘能健脾。燥能胜湿。淡
能利水。以)苓桂术甘汤主之。(此痰饮病之的方也。)
此为痰饮病而出其方也。
\x苓桂术甘汤方\x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和以温药。不独治痰饮然也。即微饮亦然。微者不显之谓也。饮而曰微。非气非水。
如阴霾四布。阻塞升降之路。则为短气。谓)夫短气(之由。皆由于)有微饮。(法
)当从小便(而)去之。(盖以膀胱为水腑。太阳之气通于天。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令膀胱气化。则天高日晶。阴霾自散。而升降之气顺矣。若)肾气丸(是从腑而求之脏。
二方相为表里。故)亦主之。
此为短气有微饮。而出利小便二方也。喻氏谓微饮阻碍呼吸而短气。当辨之几微。
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阳有碍。宜苓桂术甘汤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窍利矣。若吸之
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宜肾气丸通其阴。阴通则小便之关开矣。两方并重。与金匮原
文意未甚深透。于此说不可不姑存之。为中人以下说法。
\x苓桂术甘汤方\x(见上)
\x肾气丸方\x(见妇人杂病)
病者脉伏。(可知其有留饮矣。)其人欲自利。利(后。则所留之饮。从利而减。一
时)反(见爽)快。(然)虽利。(而病根未除。)心下续(即)坚满。(是去者自去。
续者自续。)此为留饮欲去(而不能尽去)故也。(治者。宜乘其欲去之势而导之。以)
甘遂半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