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顿服。
心(为火脏。乃君主之官。若)中风者。(风为阳邪。并之则)翕翕(然风火并齐而
)发热。(君主病。而百骸皆废。则)不能起。(火乱于中。则)心中(嘈而)饥。(
热格于上。则)食即呕吐。心中寒者。(寒为阴邪。外束之则火内聚。)其人苦病心(中
懊无奈。似痛非痛。其麻辣)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之往来交
)注。其脉浮者。(寒有外出之机。强用吐法则不可。若得机欲向愈而)自吐(病)乃
愈。心伤者。(不关于风寒。而气血不足。为内伤也。)其人(一有)劳倦。即头面赤
而下重。(盖以血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下必无气也。血虚不能养心。则)心中
痛。(火亢)而(成未济。则)自烦发热。(心虚于上。以致肾动于下。则)当脐跳。
(子盗母气。)其脉(则)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
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为阴气已绝。主)死。
此言心中风寒之证脉也。又心伤者。风寒外之本病也。以心为十二官之主。故特郑
重言之也。
徐忠可云、生万物者火。杀万物者亦火。火之体在热。而火之用在温。故鼎烹则颐
养。燎原则焦枯。以上证。乃正为邪使。而心火失阳和之用。凡身之藉阳以暖者。其变
证如此。乃详心中风之内象也。若内经云、心中于风。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病甚则
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黑。千金曰、诊在唇。其色赤。此言心中风之外象也。
(至于心伤证。前言犹未尽也。请再申其义。人病如)邪(所凭。而为悲)哭(致
)使魂魄不安者。(虽有六气七情痰火之异。而其源则为)血气少也。(然)血气(之所
以)少者。属于心。(血从气生。言气即可以该血。)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心主失其统御之权。为显为狂。势所必至者。然
颠狂亦有阴阳之分。)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其与经文重阴者颠。重阳者狂
之旨。似若未合。然彼以寒热分阴阳。此以气血分阴阳。后之览者。当会通于言外。)
此承上节心伤而申其说也。
脾中风。(则周身)翕翕发热。形如醉人(面红四肢俱软。)腹中(因风动火而)
烦(本气湿生而)重(上下眼胞属脾胃。而名)皮目(风入而主动。则见) 。(脾居
肺肾之中界。一病则懒于承上接下。天水不交)而短气。脾(将)死。(而脉见真)脏
浮之大坚。(全失柔和之胃气。)按之如覆杯。(覆杯何状。即空而无有之)洁洁状(
且燥疾不宁。)如摇者。(主)死。
此言脾中风之证脉也。
按、宋本臣亿等。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止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古人
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以补缀也。(沈自南云。脾中寒。予拟伤寒论中太阴自利不
渴而补之。肾中风。予拟少阴黄连阿胶汤证补之。肾中寒。予拟通脉四逆汤证补之。不
识以为何如。)
徐忠可云、金匮缺脾中寒。然不过如自利腹痛。腹胀不食。可类推也。若以上脾中
风诸证。则凡形体之待中土以收冲和之益者。其变证如此。乃详脾中风之内象也。若内
经云。脾中风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
其色黄。此言脾中风之外象也。
(今试诊之趺阳。)趺阳(为胃脉。今)脉浮而涩。浮则(为)胃气强。涩则(为
脾阴虚。脾阴虚。不能为胃上输精气。水独下行。故)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
其(病因)脾(虚)为(胃所管)约。(以)麻仁丸主之。
此言脾约之证治也。
\x麻仁丸方\x
麻仁(一升) 芍药(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枳实(半斤) 浓朴(一尺去
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名为肾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因湿而见)重。腰中
(因寒而畏)冷。如坐水中。(着处)形(微肿)如水(肿之)状。(但湿邪能阻止津而
口渴。今)反不渴。(知其上之无热。)小便自利。(知其下之阳衰。)饮食如故。(知
其)病(不关中焦。而)属下焦。(然肾不劳则不虚。推其致病之由。由于)身劳汗出。
衣里冷湿。久久得(而伤)之。(其证自)腰以下冷痛。(至)腹(皆)重如带五千钱。
(以)甘姜苓术汤主之。
此言肾着之病由于冷湿。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以辛温甘淡之药治之也。
徐忠可云、肾脏风寒皆缺。然观千金三黄汤。用独活细辛治中风及肾者。而叙病状
曰。烦热心乱恶寒。终日不欲饮食。又叙肾中风曰。踞坐腰痛。则知金匮所缺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