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气有咳与不咳之分。不咳者止是风邪上逆。咳者内有水气。外有风邪也。若)
咳而上气。(水与气相触。声在)喉中(连连不绝。作)水鸡声。(以)射干麻黄汤主
之。
此言咳而上气。而出一散邪下水之方也。
徐忠可云、凡咳之上气者。皆有邪也。其喉中水鸡声。乃痰为火所吸不得下。然火
乃风所生。水从风战而作声耳。夫水为润下之物。何以逆上作声。余见近来拔火罐者。
以火入瓶。罨人患处。立将内寒吸起甚力。始悟火性上行。火聚于上。气吸于下。势不
容己。上气水声。亦是此理。此非泻肺邪。何以愈之。故治此以射干为上。白前次之。
能开结下水也。
\x射干麻黄汤方\x
射干(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大枣(
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再服。
咳逆上气。时时吐(痰而胶)浊。但坐不得眠。(视水鸡声而更甚。急宜开其壅闭。
涤其污垢。以)皂荚丸主之。
此承上节而言咳而吐浊。坐而不眠之剧证。而出一权宜暂用之方也。
\x皂荚丸方\x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上气不咳。上既言之矣。咳而上气。亦言之而颇详矣。更有但咳而不上气。病虽
未甚。而在表在里。不可以不辨。若)咳而脉浮者。(为风寒病之在外也。风寒宜表散。
以)浓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为痰饮病之里也。痰饮宜荡涤。以)泽漆汤主
之。
此言咳而不上气者。不详见证。但以脉之浮沉。而异其治也。
徐忠可曰、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经之表。乃邪在肺家气分之表也。故
于小青龙去桂芍草三味。而加浓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以辑心火而安胃。若咳而
脉沉。则里邪居多。但此非在腹之里。乃邪在肺家荣分之里也。故君泽漆降肺气。补肾
气。以充腑气。且邪在荣。泽漆兼能调荣也。紫菀能保肺。白前能开结。桂枝能行阳
散邪。故以为佐。若余药。即小柴胡去柴胡大枣。和解其上气而已。(按。泽漆壮肾阴
充腑气。非用之破血行水也。)
\x浓朴麻黄汤方\x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 细辛(各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服。
\x泽漆汤方\x
半夏(半升) 紫参(一本作紫菀) 生姜 白前(各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泽漆(三升中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汤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上气不咳。上言正为邪夺者不治。邪盛而正不虚者。宜发汗矣。然此特为外邪而
言也。更有虚火烁金。与风邪挟饮而上逆者。绝不相类。当另分其名曰火逆。)火逆上
气。(无咳逆吐痰水鸡声等证。但觉)咽喉(若有物相碍。而)不(爽)利。(法宜)止逆下气。
(以)麦门冬汤主之。
此言火逆证而出其方也。此证绝无外邪。亦无咳嗽。故用人参。否则人参必不可姑
试也。
\x麦门冬汤方\x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
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在将成未成之初。邪气尽壅于肺。)喘不得卧。(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
之。
此言肺痈始萌。病势渐进。当以此方、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x葶苈大枣泻肺汤方\x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肺痈已成。上已详言其证矣。今且撮举其要。而出其方。)咳而胸满。振寒。脉
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但肺痈未成脓。实
邪也。故以葶苈之逐邪主之。今既成脓。则为虚邪。当以)桔梗汤(之解肺毒排痈脓)
主之。
尤在泾云、此条见证。具如前第二条所云。乃肺痈之的证也。此病为风热所壅。故
以桔梗开之。热聚则成毒。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缓。意者痈脓已成。
正伤毒溃之时。有非峻剂所可排击者。故药不嫌轻耳。
\x桔梗汤方\x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上既详其证矣。又有外邪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