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伸。以乌头汤主之。至于冲心重证。似难以外法幸功。然冲心是肾水挟香港脚以凌心。而
矾能却水。兼能护心。所以为妙。想必以乌头汤内服后。又以此汤外浸也。
\x附方\x (考岐伯谓中风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所痛。四肢不
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风懿。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不重
举。)
\x古今录验续命汤\x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
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甘草 干姜 石膏 当归 人参(各三两) 杏仁(四十粒) 川
芎(一两五钱)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
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徐忠可云、痱者。痹之别名也。因营卫素虚。风入而痹之。故外之营卫痹。而身体
不能自收持。或拘急不得转侧。内之营卫痹。而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因从外感来。
故以麻黄汤行其营卫。干姜石膏调其寒热。而加芎归参草以养其虚。必得小汗者。使
邪仍从表出也。若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此风入而痹其胸膈之气。使肺气
不得通行。独逆而上攻面目。故亦主之。
\x千金三黄汤\x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 黄 (各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出。二服大汗出。心热加大黄
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
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云、此风入营卫肢节之间。扰乱既久。因而邪袭肾府。手足拘急。阳不运也。
百节疼痛。阴不通也。烦热心乱。热收于心也。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肾家受邪。不能
交心关胃也。故以麻黄通阳开痹。而合黄 以走肌肉。合黄芩以清邪热。独活细辛专攻
肾邪为主。而心热腹满气逆悸渴。及先有寒。各立加法。为邪入内者治法之准绳也。
\x近效术附汤\x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按喻嘉言云、经谓内夺而厥。则为风痱。仲景见成方中。有治外感风邪。兼治内伤
不足者。有合经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则曰古今录验续命汤。治营卫素虚而风入
者。再则曰千金三黄汤。治虚热内炽而风入者。三则曰近效术附汤。治风已入脏。脾肾
两虚。兼诸痹类风状者。学人当会仲景意。而于浅深寒热之间。以三隅反矣。
\x崔氏八味丸\x 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附子(一枚) 桂枝(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按宜服三钱)
按、汉之一两。今之三钱零。此方附子用一枚。计今之法马。重应一两。此方地黄
应用二两六钱六分。山药山茱萸应用一两三钱三分。泽泻茯苓丹皮应用一两。桂枝应用
三钱三分。附子一枚应用一两。今人分两多误。今特核正。如若多用。照此递加。
\x千金越婢加术汤\x 治内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恶风加附子
一枚。(炮)



<目录>卷三

<篇名>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属性: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形乐而志苦。志苦故)
骨弱。(形乐故)肌肤盛。(然骨弱则不能耐劳。肌肤盛则气不固。若)重困疲劳(则
)汗出。(汗后愈疲而嗜)卧(卧中)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风与
血相搏。是为血痹。)但以(血痹人两手寸关尺六部)脉(本)自微涩。(一见脉微。则知其阳
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而其邪入之处。)在(于)寸口。(以左寸之心
主营。右寸之肺主卫也。今诊其)关上(之寸口)小紧。(紧为邪征。又合各部之微涩。
可知阳伤。而邪因以阻其阴。必得气通。而血方可循其度。)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
去则愈。
此言血痹之症。由于质虚劳倦。列于虚劳之上。与他痹须当分别也。
血痹(症脉之通体)阴阳俱微。(前言微涩。今言微而不言涩。以涩即在微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