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斋又加人参
一两者。盖指此也。若痰涎如涌。三因白散可用。真阳上脱。气喘痰鸣。黑锡丹可用。
凡此皆为四逆证之例。究非中风之本证。其证散见于伤寒论中。金匮辟之于中风门外。
所以示立法之纯也。
\x防己地黄汤方\x
防己 甘草(各一分) 桂枝 防风(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绞取汁。生地黄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
药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按。此方表里兼治。后人驱风至宝膏方。从此方悟出。

\x头风摩散方\x
大附子(一枚) 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
此言偏头风之治法也。附子辛热以劫之。盐之咸寒以清之。内服恐助其火。火动而
风愈乘其势矣。兹用外摩之法。法捷而无他弊。且躯壳之病。内经多用外法。如马膏桑
钩。及熨法皆是。今人不讲久矣。
愚按、中风。大证也。内经与风痹风懿等证并论。读者莫得其要。后世主火主气主
血主痰主虚。纷纷不一。而且以真中类中分门。张景岳又以非风另立一门。而中风究系
何病。究用何方。茫然无据。每致患者十难救一。今读金匮此论。以风字专指八方之风。
中字从外入内。如矢之射人一般。病从太阳而起。在外在腑者为浅。在内在脏者为
深。迸于少阴者为较重。何等明亮。何等直捷。何等精粹。间有言之未尽者。余于小注
总注。遵先生之大旨而补之。庶无驳而不纯。偏而不举之憾。其云邪在于络二句。言络
邪病表。在六经之表也。其云邪在于经二句。言经邪病里。在六经之里也。其云邪入于
腑。即不识人二句。腑指阳明之胃腑也。其云邪入于脏。舌即难言二句。脏指少阴之脏
也。均以风引汤为主。余又以驱风至宝膏佐之。本卷附方。亦可消息而借用之。但不可
令喧客夺主耳。而第一方侯氏黑散。为逐风填窍之神剂。凡中风证初患未经变热者宜之。
病后尤赖以收功。免致再患。为终身之废疾。金匮论只七节。方只四首。其实论外有
论。方外有方。所贵读者之善悟也。江西喻嘉言喜读仲景书。着医门法律。全录金匮原
文。而参以时说。以致夺朱乱雅。其中有彼善于此者。如资寿解语汤。治中风脾缓。舌
强不语。半身不遂等症。方用防风炮附子天麻酸枣仁各一钱。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羌活
甘草各五分。水煎。入竹沥二匙。姜汁一滴服。又于此方去羌活。加熟地黄枸杞子菊花
胡麻仁天门冬。治肾虚风入不语。以少阴脉萦舌本也。又补录地黄饮子方。治舌喑不能言。
足废不能用。以肾虚气厥不至舌下。方用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
子白茯苓石菖蒲远志肉桂麦冬各五分。加生姜五片。枣二枚。薄荷五叶。水一杯半。煎
八分服。嘉言引此数方。大与金匮所论相反。后人遵其法而多误。医学梯阶。讥其驳杂。
信不诬也。余在直隶供职。着金匮浅注。此一证稿经三易。忽于防己地黄汤证。从对
面反面处会悟。遂不禁拍案大呼曰。风为阳邪。烂熟语。大有精义。他若阴邪为病。如
三生饮三因白散黑锡丹等法。当辟之于中风门外。即如加味六君子汤。嘉言注云、治四
肢不举。属于脾土虚者。须用此以治其本。不可加入风药。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半夏各一钱。麦门冬三钱。姜三片。枣二枚。水二杯
煎六分。加竹沥一小盏温服。口渴者。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虚甚不热者。加附子。此
亦主虚而立论。或为善后调理之法则可。若中风时。藉此汤培元气以胜邪。亦何异于闭
门而追寇哉。
(病有递历关节而为痛者。名曰历节。大抵由于肝肾先虚。而心阳复郁而起。诊其
两手寸关尺之)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脉象如
此。肝肾之虚可知也。然人身之汗。由于心液所化。今)汗出入(浴)水中。(虽
有形之水。不能直入。而无形之寒气。从汗孔而内侵。)如水伤心。(盖心火也。水水
也。外水内火。郁为湿热。则病成)历节(而)黄汗(亦时)出。(然此非中风不遂者
比。)故(但)曰历节。
此言历节之病。明其病因。大抵寒郁其热。究其病源。大抵虚致邪聚也。然汗出入
水四字。言寒热互搏。不过于最易见者示其端。惟善读易者。可以悟其理也。尤在泾云
、此证若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湿内侵。则肝肾虽虚。未必便成历
节。仲景明其委而先溯其源。以为历节多从虚得之也。 又云、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
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
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
(亦有湿热在内。因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