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湿也。其或暑汗当出之时。伤于纳凉太过。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着肌腠而致病。
与汗出当风无异也。按金匮以痉湿 三证合篇。痉证兼湿。 证亦兼湿。湿证最重。
必须如此活看方得。
\x防己黄 汤方\x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炙)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一分)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喘者。
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
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伤寒(至于)八九日。(九日值少阳主气之期。宜从少阳之枢而外出矣。乃不解。
而复感)风湿(合而)相搏。(寒邪拘束。故)身体疼(风邪煽火。故心)烦。(湿邪沉着。故)不能自
转侧。(邪未入里。故)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浮虚则为风。涩则为湿也。此风
多于湿之证。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脾受湿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大便坚。
(大便愈坚。则)小便(愈觉其)自利者。(脾受伤。而津液不能还入胃中故也。即于
前方)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湿若去。则风无所恋而自解矣。)
此又于伤寒不愈。合风湿为病而出二方也。上方治风多于湿。下方治湿多于风。
\x桂枝附子汤方\x
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x白术附子汤方\x
白术(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
二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
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凡方中有如虫
行状。如醉状。如冒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也。)
(伤寒合风湿而病。上既详言之矣。若其病较剧者。用药亦须较缓。今)风湿相搏。
(业已深入。其)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此风寒湿三气之邪。阻遏
正气。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荣气
卫气三焦之气俱病。总由于坎中元阳之气失职也。务使阳回气暖。而经脉柔和。阴气得
煦。而水泉流动矣。以)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承上节。言风湿相搏。在外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缓攻。师恐前方附子三枚过
多。其性猛急。筋节
未必骤开。风湿未必遽去。徒使大汗出而邪不尽耳。故减去一枚。并去姜枣。而以甘草
为君者。欲其缓也。
\x甘草附子汤方\x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
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 者暑也。暑亦六淫之一。故先伤太阳。)太阳中 。(病标本之气。故)发热恶
寒。(病所过之经。故)身重而疼痛。(热伤气。故)其脉弦细芤迟。(膀胱者。毫毛
其应。故)小便已洒洒然毛耸。(阳气虚。不能荣于四肢。故)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
热。(气虚不能自支也。)口前开。板齿燥。(以劳而动阳热。阴液不能上滋也。此表
里经脉俱虚。不可汗下温针。倘)若(误认为伤寒。而)发其汗。则其(表虚而)恶寒甚。(若因其寒甚。而)
加温针。则(经脉虚而)发热甚。(若因其发热甚。而)数下之。(里虚而津液伤。)
则淋甚。
此言中暑之证。从经脉表里俱病处。绘出虚证模样。意者。寒则伤形。责其实。热
则伤气。责其虚也。汗下火皆为所戒。而治法从可知矣。
太阳中热者。 是也。(暑干肌表。而气虚微。所以)汗出。(太阳以寒为本。所以
)恶寒。(暑热之邪。内合太阳之标热。所以)身热而渴。(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言中暑而不兼湿之证治也。
\x白虎加人参汤方\x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
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因暑热而复)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
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推之夏月阳虚阴伏。凡畏热贪凉。皆可以伤冷水例之。病在阴
经。即为阴证。岂可一以清凉治暑哉。)
此言暑合湿邪为患。而出其方治也。后人用五苓散。大顺散。小半夏加伏苓汤。十
味香薷饮。白虎加苍术汤。皆推展其法而兼治湿也。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