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29.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0.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31.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32.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3.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3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 面戴阳,下虚故也。
35.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
(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温复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37.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40.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见痉病中)
41.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浓朴(三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4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 ,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43.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44.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45.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46.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纳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47.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二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目录】卷中【篇名】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属性:1.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2.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 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 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 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5.问曰∶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6.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