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1-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第25页

去胃热。通小便。更以大黄为使。荡涤之。虽然治疸。不可不分轻重。
如栀子柏皮汤。解身热发黄。内热之未实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表寒湿。内有瘀热而黄者。大黄硝石汤。下内热之 实者。栀子大黄汤次之。茵陈汤又次之。○按栀子大黄汤治上热。此方治胃热。其病位本不同。且此方。大黄二两。彼 则一两。此方其剂大。彼则剂小。可知此方力重于彼。喻氏亦以此为轻。误矣。(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二方。
伤寒论述。义有详说。兹不赘。)
又按尿如皂角汁状。此湿去之征。故曰黄从小便去也。
幼幼新书。吉氏家传。治小儿身体黄。及小便黄。眼白睛黄。即是疸也。宜此方。于本方。加朴硝。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外台。疸。作瘅。本草。图经引。亦疸。作瘅。其腹胀。作腹胪胀满。)
按发热而反恶寒。金鉴说为是。尤注难从。
又按此证本是虚因。而更有水蓄腹满。故云难治。盖仲景书。其称难治者。在伤寒论则七见。在本经则五见。
大抵谓病寒热相错。虚实互呈。其治不得纯一。有所顾虑者。宜深味焉。(余尝着虚实论。既有详说。录在药治通 义中。宜参。)
\x硝石矾石散方\x(图经引。作硝石。熬黄。矾石。烧令汁尽。二物等之合。秘绢筛。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 三。重衣覆取微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也。大麦用无皮者。)
按此方用大麦粥。其理与石膏配粳米相同。药性论云。硝石。君。恶曾青。畏粥。
本草纲目曰。绿矾。燥湿化涎。利小便消食积。故胀满黄肿。疟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则自张仲景用矾石硝石。
治女劳黄胆方中。变化而来。
圣济。治赤白痢。矾石丸。白矾(四两) 硝石(一两半) 捣为末。(云云)用米醋浸炊饼心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空心米饮下。
魏氏家藏方。硝矾圆。治暗风痫病年深者。
于本方。(硝石半两白矾一两枯) 加赤石脂。(二两火 )为细末。糯米粥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温 水下。日进三服。
一日一次发者。服之半月。永除根本。
酒黄胆。心中懊 。(首句。外台。作酒瘅者。)
按此上条脉沉弦者之治也。
栀子大黄汤(宋本外台。栀子。七枚。擘。枳实。破。水渍。炙。香豉。一升。绵裹。分温三服。作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按桂枝加黄 汤证。即湿邪表郁者。盖与湿家身色如熏黄。有阴阳之别。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按赵氏既引伤寒类要。以证此条之为血燥。然其说冗杂不核。仍不采入。
\x猪膏发煎方\x 圣惠。治黄胆。耳目悉黄。食饮不消。胃中胀热。此肠间有燥粪。宜服此方。
上煎炼猪脂。五两。每服抄大半匙。以葱白汤频服之。以通利为度。
沈氏尊生书曰。有服对证药不能效。耳目皆黄。食不消者。是胃中有干粪也。宜饮熬猪油。量人气禀。或一杯。或 半杯。日三次。以燥粪下为度。即愈。
黄胆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按此条不言何疸。殆是谷疸之轻证。否则湿邪内郁所致乎。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
按此条不言何疸。盖是谷疸之最重者也。自汗出。为里热蒸迫之候。诸注以为表和者。非是。盖此证一属里实。故 举表和二字。以征自汗之非表邪也。
\x大黄硝石汤方\x(千金。硝石。作芒硝。难从。宋本外台。煎取二升半。去滓。内硝石。更煎取一升。先食顿服。)
按硝石矾石散。及此方。不用芒硝。而用硝石者。盖以芒硝润品。不宜湿热。故取于火硝之燥且利焉。繇是观之。
则今之医。治阳明病。于承气汤中。换用硝石者。坐于不深研经旨矣。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
〔朱〕此黄胆中之中气虚寒者。小便色不变。非时下无壅热。并见虚寒之象。乃自利腹满而喘。是浊邪横逆。清气 不运。使医者误认腹满而喘为实热。反以寒药除之。益致胃败而为哕。且以小半夏汤。温通上焦。以止逆除哕。而后渐 次调理脾胃可也。
按阳明篇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正与此条同机。
圣惠方。治阴黄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而不利。腹满而喘者必哕。哕者。宜服小半夏汤方。
于本方。加人参。葛根。
男子黄。小便自利。
〔赵〕男子黄者。必由入内虚热而致也。反见小便自利。为中下无热。惟虚阳浮沉为黄耳(按沉。疑泛字。)故与 治虚劳之剂补正气。正气旺。则营卫阴阳和。而黄自愈矣。
按赵说是。盖女劳疸初起之证治也。先兄曰。上条。有手足中热。膀胱急。少腹满诸证。而此特举小便自利者。使 人推知其他也。今与虚劳篇相参。其膀胱急。少腹满者。尤氏所谓阳病不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
而其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