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即栀子大黄汤之意也。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鉴〕脉沉。主里也。渴欲饮水。热瘀也。小便不利。湿郁也。热瘀湿郁于里。故发黄也。首条谓脉浮
缓紧数。皆令发黄。是得之于外因也。此条脉沉。亦令发黄。是得之于内因也。故治黄有汗下二法也。
李曰。脉沉而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则湿热内蓄。无从分消。故发黄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原注〕舌痿。疑作身痿。○案舌痿。诸注并云。作身痿。但尤
仍原文释之非。魏云。痿当作委。舌苔色正黄。无间色。亦非。躁。赵徐沈作燥。非。)
〔徐〕腹满。里证也。乃有腹满。而如身痿黄。躁不得睡。
瘀热外行。此发黄之渐也。故曰属黄家。见当图治于将成。不得俟既成。而后药之也。
案痿黄。即萎黄。谓身黄不明润。沈云。湿热郁蒸。则腹满身痿。津血枯燥。土色外越。故黄躁不得眠。
此以痿为痿弱之义。且黄躁连读。谬亦太甚。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剧。赵本作极。)
〔鉴〕高世 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数也。黄胆之病。在于脾土。故
当以十八日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当瘥。至十日以上不瘥。
而疸病反剧者。是谓难治。谓土气虚败。不可治也。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阳部上。脉经。千金。程本。金鉴。有发于二字。是发热之发。巢源千金作微。)
〔沈〕此言表病易治。里病难治也。胃中湿热。蒸越皮肤。则一身尽黄。虽发于外。当以表里阴阳辨证。
则知可治与难治。若疸而渴者。邪虽外越。胃中湿热。半居于内。耗竭津液。则渴。津枯血燥。阳火亢极。
表里皆邪。故曰难治。不渴者。热邪一发。尽越于表。里无余蕴。一解表而即散。故曰可治。然邪在胸膈
胃腑之里。为发阴部。内逆上冲。其人必呕。其邪尽发皮壳之表为阳部。乃太阳所主。故振寒而发热也。
案疸。本作瘅。瘅热也。故有消瘅瘅疟等之称。而热郁发黄。谓之黄胆。疸乃非黄病之谓。字书。注
疸字云。黄病也。误。然如本条单言疸者。盖省黄字也。亦不必拘耳。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
蒿汤主之。(黄下。肘后。有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十字。)
〔程〕湿热与宿谷相搏。留于胃中。因作谷疸。
〔尤〕谷疸为阳明湿热瘀郁之证。阳明既郁。荣卫
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
安而已。
〔徐〕头眩。为谷疸第一的据也。观方下注云。一宿腹减。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胀可知。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大黄(二两) 栀子(十四枚○阳明篇有擘字)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程〕茵栀以导之。则湿热行矣。大黄以下之。则宿谷去矣。苦以泄之之剂也。
徐氏伤寒类方云。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
千金茵陈汤。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
便不利。腹微胀满。宜下之方。(即本方○与阳明篇文少异。故附载之。)
外台范汪疗谷疸。茵陈汤。(即本方。)
又短剧三物茵陈蒿汤。疗黄胆身目皆黄。皮肤曲尘出。
茵陈蒿(一把) 栀子(二十四枚) 石膏(一斤) ○千金加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烧石膏。
令正赤。投汤中。沸定取清汁。适寒温服一升。自覆令汗出。
又广济。茵陈丸。疗黄胆遍身面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
于本方。去栀子。加黄芩枳实。蜜丸。
又必效茵陈汤。及丸。疗一切黄。蒋九处得其父远使得黄。服此极效。
于本方加黄芩。
千金茵陈汤。主黄胆酒疸酒癖。身体面目尽黄方。(按外台云。太医校尉史脱处。)
于本方。加黄芩黄连人参甘草。
又治发黄。身面目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柏汁。
于本方。加黄芩柴胡升麻龙胆。
又治发黄方。
于本方。加黄柏黄连。丸方更加黄芩。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
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之病。千金。作疸一字。)
〔鉴〕此详申女劳疸之为病。黄胆日晡所发热。乃阳明热症。当不恶寒也。而反恶寒者。非阳明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