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以吐下后伤正也。故水邪
虚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虽愈亦复发也。即复与前方。亦不能愈。当以前方减石膏之寒凝。加
芒硝峻开坚结。加茯苓直输水道。未有不愈者也。
\x木防己汤方\x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千金作鸡子大十二枚外台作鸡子大三枚案
外台似是)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x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x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芒硝(三合) 人参 茯苓(各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
分温再服。微利则愈。(案千金外台。用木防己三两。为是。千金云。一方不加
茯苓。外台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深师同。)
〔程〕防己利大小便。石膏主心下逆气。桂枝宣通水道。人参补气温中。正气旺则水饮不待散。而自散
矣。加芒硝之咸寒。可以软痞坚。茯苓之甘淡。可以渗痰饮。石膏辛寒近于解肌。不必杂于内方。故去之。
案防己。古称木防己。分汉木而为二种者。苏敬陈藏器以后之说。太平御览。载吴氏本草曰。木防己。一
名解离。一名解燕。神农辛。黄帝岐伯桐君苦无毒。李氏大寒。如葛茎蔓延如芄。白根外黄似桔梗。内
黑文如车辐解。可以证矣。又案防己。散饮泄水。石膏清肺热。止喘满。桂枝人参通阳
补气。若夫水邪结实者。非石膏之所能治。代以芒硝。峻开坚结。加茯苓利水道也。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程〕内经曰。清阳出上窍。支饮留于心膈。则上焦之气。浊而不清。清阳不能走于头目。故其人苦
眩冒也。
〔尤〕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
\x泽泻汤方\x(外台。引深师云。是本仲景伤寒论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程〕白术之甘苦。以补脾则痰不生。泽泻之甘咸。以入
肾则饮不蓄。小剂以治支饮之轻者。(外台。煮取一升下。有又以水一升。
煮取五合。此二汁十三字。)
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
〔尤〕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浓朴大黄。与小承气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
未可以此轻试也。
〔鉴〕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汤之理。是传写之讹。支饮胸满。邪在肺也。
宜用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汤。饮满腹满。邪在胃也。故用浓朴大黄汤。即小承气汤也。
千金云。浓朴大黄汤。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饮过度所致也。其脉虚者必冒。胸中本有支饮。
支饮胸满主之之方。
\x浓朴大黄汤方\x(外台。引千金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千金作四两外台浓朴枳实下俱有炙字)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张氏医通云。此即小承气。以大黄多。遂名浓朴大黄汤。
若浓朴多。则名浓朴三物汤。此支饮胸满者。必缘其人素多湿热。浊饮上逆所致。故用荡涤中焦药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原注〕方见肺痈中○外台。引
千金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徐〕肺因支饮。满而气闭也。一呼一吸曰息。是气既闭。而肺气之布。不能如常度也。葶苈苦寒。体
轻象阳。故能泄阳分肺中之闭。唯其泄闭。故善逐水。今气水相扰。肺为邪实。以葶苈泄之。故曰泻肺。大
枣取其甘能补胃。且以制葶苈之苦。使不伤胃也。
〔鉴〕喘咳不能卧。短气不得息。
皆水在肺之急证也。故以葶苈大枣汤。直泻肺水也。
张氏医通云。支饮留结。气塞胸中。故不得息。以其气壅则液聚。液聚则热结。所以与肺痈同治也。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小半夏汤主之。(〔原注〕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案千金。用小半夏汤。外台。
引千金云。加茯苓者是也。此注当删去。)
〔沈〕此支饮上溢。而呕之方也。凡外邪上逆作呕。必伤津液。应当作渴。故谓呕家本渴。渴则病从
呕去。谓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饮。停蓄胸膈制燥。故呕而不渴。则当治饮。
〔尤〕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结。燥能蠲饮。生姜制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呕也。
\x小半夏汤方\x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外台。虚烦门。短剧杯水汤。方后云。方有半夏。必须着生姜。不尔戟人咽。千金云。生姜呕家之圣药。
千金云。有人常积气结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汤少许汁。入口遂活。(出伤寒发黄门。)
千金。小半夏汤。病心腹虚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