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
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
也。目如脱状者。目睛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使然也。
巢源云。肺虚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
但逆上喉咽之间。邪状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故谓之咳逆上气也。
\x越婢加半夏汤\x
麻黄(六两○外台有去节二字)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
草(二两○外台有炙字) 半夏(半升○外台有枚字)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原注〕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
下痛。引缺盆。○案今千金。缺盆下。更有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十一字。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与本文同。)
〔尤〕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
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
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x小青龙加石膏汤\x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
服四合。(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强人一升。瘦人及老小。以意减之。日三夜一。千金。与本文同。)
\x千金麻黄汤\x 治肺胀咳嗽上气。咽燥脉浮。心下有水气。
于本方内。去甘草干姜。用生姜。
外台。古今录验。沃雪汤。疗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方。
于小青龙方内。去芍药甘草。投 则卧。一名投 麻黄汤。
\x附方\x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原注〕方见虚劳中○案外台。引仲景伤寒论。列于甘草干姜汤之后。云。并出第八卷中。)
〔沈〕温温液液。即泛泛恶心之意也。
〔徐〕肺痿证。概属津枯热燥。此方乃桂枝汤。去芍药。加参
地阿胶麻仁麦冬也。不急于去热。而以生津润燥为主。盖虚回而津生。津生而热
自化也。至桂枝乃热剂。而不嫌峻者。桂枝得甘草。正所以行其热也。
\x千金甘草汤\x(案此本出于肘后而千金主疗。与外台炙甘草汤同。但唾多下。
有出血二字。千金翼。名温液汤。)
甘草(案肘后千金用二两外台同千金翼用三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徐〕肺痿之热。由于虚。则不可直攻。故以生甘草之甘寒。频频呷之。热自渐化也。余外家曾病此。
初时涎沫成碗。服过半月。痰少而愈。但最难吃。三四日内。猝无捷效耳。
外台。引集验。疗肺痿时时寒热。两颊赤气方。童子小便。每日晚取之。去初末少许。小便可有五合。
取上好甘草。量病患中指节。男左女右。长短截之。炙令熟。破作四片。纳小便中。置于闲净处。露一宿。
器上横一小刀。明日平旦。去甘草。顿服之。每日一剂。其童子勿令吃五辛。
\x千金生姜甘草汤\x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外台。一云。不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外台。引集验云。仲景伤寒论。备急。范汪。千金。经心录同。)
〔沈〕即炙甘草汤之变方也。甘草人参大枣。扶脾胃而生津液。以生姜辛润宣行滞气。俾胃中津液。
溉灌于肺。则泽槁回枯。不致肺热叶焦。为治肺痿之良法也。
〔徐〕亦非一二剂。可以期效。
\x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x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千金十五枚) 皂荚(乙枚
去皮子炙焦○千金作二两外台引千金作一挺去皮子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无微微火三字。)
〔沈〕用桂枝汤。嫌芍药酸收。故去之。加皂荚。利涎通窍。不令涎沫壅遏肺气。而致喘痿。桂枝和
调营卫。俾营卫宣行。则肺气振。而涎沫止矣。
〔徐〕此治肺痿中之有壅闭者。
故加皂荚。以行桂甘姜枣之势。此方必略兼上气不得眠者宜之。
\x外台桔梗白散\x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作粳米粥。云。出第十八卷中。)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