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 上。令药力行。(
已。徐沈作以。尤本无。 。赵本作疾。千金无已字。 作顶。)
案本草藏器云。盐去皮肤风。此方外台。引千金。程氏金鉴。并为宋人附方。是。
\x三因附子摩头散\x 治因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不可以出。至日则少愈。名曰
首风。(即本方。)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
汗出。故曰历节。
〔程〕圣济总录曰。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
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或昼静夜发。痛彻骨髓。谓之历节风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十二筋。皆结于骨节之间。筋骨为肝肾
所主。今肝肾并虚。则脉沉弱。风邪乘虚。淫于骨节之间。致腠理疏。而汗易出。汗者心之液。汗出而入水
浴。则水气伤心。又从流于关节交会之处。风与湿相搏。故令历节黄汗。而疼痛也。
〔鉴〕赵良曰。肾主水。
骨与之合。故脉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与之合。血虚则脉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为水
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湿。久变为热。湿热相蒸。是以历节发出黄汗也。
〔尤〕案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
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
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
案寸口脉沉以下。止即为肝二十二字。脉经。移于下文
味酸则伤筋之首。文脉贯通。旨趣明显。盖古本当如是矣。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沈〕此诊趺阳。则知胃家内湿招风为病也。趺阳脉浮。浮为风邪入胃。滑为水谷为病。此显脉浮而滑
者。乃素积酒谷湿热招风。为谷气实。然内湿外风相蒸。风热外越。津液
随之。故汗自出也。
〔程〕亦历节之脉。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程〕少阴肾脉也。胗在太溪。若脉浮而弱。弱则血虚。虚则邪从之。故令浮弱。风血相搏。则邪正交争
于筋骨之间。则疼痛如掣。
〔尤〕趺阳少阴二条合看。知阳明谷气盛者。风
入必与汗偕出。少阴血不足者。风入遂着而成病也。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自。原本作血。今根据诸本改之。)
〔魏〕盛人者。肥盛而丰浓之人也。外盛者中必虚。所以
肥人多气虚也。气虚必短气。气虚必多汗。汗出而风入筋骨
之间。遂历节疼痛之证见矣。
〔尤〕缘酒客湿本内积。而汗出当风。则湿复外郁。内外相召。流入关节。故历
节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条观之。汗出入水者。热为湿郁也。风血相搏者。血为风动也。饮酒汗出当风者。风
湿相合也。历节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为从虚所得。则一也。
诸肢节疼痛。身体HT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HT 。赵本。作 。沈
尤金鉴同。魏作HT 。案此当作 。脉经。作 瘰。非。)
〔魏〕湿热在体。风邪乘之。而历节成矣。于是掣痛之势如脱。甚不可奈。湿上甚而为热。热上甚而引
风。风上甚而耗气冲胸。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皆风邪热邪湿邪。合为患者也。主之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
桂枝防风麻黄生姜之辛燥。治风治湿。白术甘草之甘平。补中。芍药知母之酸寒苦寒。生血清热。是风湿热三
邪。并除之法也。其间加附子。走湿邪于经队中。助麻桂为驱逐。非以温经也。况此方。乃通治
风湿热三邪之法。非 为瘦人出治也。肥人平日。阳虚于内者多。非扶助其阳气。则邪之入筋骨间者。难于轻
使之出。用附子于肥人。尤所宜也。勿嫌其辛温。而云不可治血虚内
热之证也。瘦人阴虚。火盛之甚。加芍药。减附子。又可临时善其化裁矣。
案历节。即痹论所谓行痹痛痹之类。后世呼为痛风。(丹溪有痛风论。见于格致余论。知是元以降之称。)
三因直指。称白虎历节风是也。(白虎病。见于外台。引近效云。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乍歇。其
疾如虎之啮。故曰白虎病。此即历节风也。而别为一证恐非。)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所发。痛久则邪盛正弱。身体即 羸也。痹气下注。脚肿如脱。上行则头眩短气。扰胃则温温欲吐。表
里上下皆痹。故其治亦杂揉。桂麻防风。发表行痹。甘草生姜。和胃调中。
芍药知母和阴清热。而附子用知母之半。行阳除寒。白术合于桂麻。则能祛表里之湿。而生姜多用。以其辛
温。又能使诸药宣行也。与越婢加术附汤。其意略同。沈氏则谓脾胃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