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x大青龙汤方\x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x小青龙汤方\x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半夏(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衍义〕伤寒论寒邪伤荣。麻黄汤。风邪伤卫。桂枝汤。风寒两伤荣卫者。大青龙汤。
稍迫心肺证。小青龙汤。今溢饮亦是荣卫两伤治之。何也。出方不出证。又何也。
盖溢饮之证。已见首篇。故不重出。水饮溢出于表。荣卫尽为不利。犹伤寒荣卫 两伤。故必发汗以散水。而后荣卫行。经脉行。则四肢之水亦消矣。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x木防己汤方\x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x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x 木防己(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衍义〕心肺在膈上。肺主气。心主血。今支饮在膈间。气血皆不通利。气为阳主动。
血为阴主静。气不利。则与水同逆于肺而为喘满。血不利。则与水杂揉。结于心 下而为痞坚。肾气上应水饮。肾气之色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之色亦见于 面也。脉沉为水。紧为寒。非别有寒邪。即水气之寒也。医虽以吐下之法治。然药 不切于病。故不愈。用木防己者。味辛温。能散留饮结气。又主肺气喘满。所以用 为主治。石膏味辛甘微寒。主心下逆气。清肺定喘。人参味甘温。治喘。破坚积。消 痰饮。补心肺气不足。皆为防己之佐。桂枝味辛热。通血脉。开结气。且支饮得温 则行。又宣导诸药。用之为使。若邪之浅。在气分多而虚者。服之即愈。若邪客之 深。在血分多而实者。则愈后必再发。故石膏是阳中之治气者则去之。加芒硝 味咸寒。阴分药也。治痰实结。赖之去坚消血癖。茯苓伐肾邪。治心下坚满。佐芒硝则行水之力益倍。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x泽泻汤方\x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衍义〕明理论。眩为眼黑。冒为昏冒。伤寒之冒眩。以阳虚。中风亦有眩冒。乃风之 旋动也。原病式以昏冒。由气热冲心也。目暗黑。亦火热之气郁。二论曰虚曰风 曰火。各一其说。三者相因。未始相离。风火不由阳虚。则不旋动。阳虚不由风火。
则不冒眩。盖伤寒者以寒覆其阳。阳郁化火。火动风生故也。
〔衍义〕风火之动。散乱其阳。则阳虚。湿饮者。亦如伤寒之义。虽然。阳虚风火所致。
然必各治其所主。寒者治寒。湿者治湿。察三者之轻重。以药佐之。此乃支饮之 在心者。阻其阳之升降。郁而不行。上不充于头目。久则化火。火动风生而作眩晕 。故苦冒眩也。利小便以泄去支饮。和其中焦。则阳自升而风火自息矣。泽泻 能开胃关。去伏水。泄支饮。从小便出之。佐以白术和中益气。燥湿息风。药不在品味之多。惟要中病耳。
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
\x浓朴大黄汤方\x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衍义〕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易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 者。若此三味加芒硝。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硝。则谓之小承 气。治内热之微甚。浓朴多。则谓之浓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
名浓朴大黄汤。上三汤皆治实热而用之。此支饮胸满。何亦以是治之。倘胸满 之外。复有热蓄之病。变迁不一。在上在下。通宜利之耶。胸满者下之。然此水饮 也。不有热证。况胸满未为心下实坚。且胸中痞硬。脉浮。气上冲咽喉者。则半表 半里和解之。至有医误下。为心下硬痛。名结胸者。以大陷胸汤下之。不甚痛。犹 不可下。以小陷胸利之。今支饮之胸满。遽用治中焦实热之重剂乎。是必有说。姑阙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
〔衍义〕支饮留结。气塞胸中。故不得息。葶苈能治结利饮。大枣通肺气补中。此虽 与肺痈异。而方相通者。盖支饮之与气。未尝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