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9-金匮玉函经二注-第10页

不和者。则加芍药以泻之。芍药味酸。能自土中泻 木。若气上冲者。则加桂枝以散其逆。若下有陈寒者。谓下焦肝肾之分。则加细 辛以温之。细辛散里之表药也。服后云云者。方中令作一段。然考之当在下有 陈寒加细辛之后。连为一段。何则细辛佐防己去寒湿。黄 实表。表尚全实。则 湿不退。所以皮中如虫行。表实未全。则阳气未周。于是从腰以下。其陈寒者犹 得如冰。必以被令温。助接其阳。使之微汗。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 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x桂枝附子汤方\x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温三服。
\x白术附子汤方\x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 尽。其人如 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尔。
〔衍义〕按是症亦出伤寒论。其注曰。伤寒与中风。至八九日。邪气多在里。必不苦 疼痛。今日数多。复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身疼不能 自转侧者湿也。脉浮虚为风。涩为寒湿也。不渴不呕。里无邪也。风湿俱在经也。
与桂枝附子汤。以桂枝散表之风。附子逐经中之湿。小便利。大便坚。为津液之 不足。桂枝发汗。走津液。故去之而加白术。虽然。自病而察药。自药而察病。因知 身之不能自转侧者。非惟湿邪所致也。亦为阳气不充。筋脉无养。故动之不能 也。欲去阳气不充之湿者。必以辛热气味之药。则可补其阳而逐其湿。与治伤 寒同法。是症之用附子者殆此欤。于是虽大便坚而不为微结者亦用之。如后 条身疼不能屈伸。用附子甘草汤治者。亦此意。不然身疼脉浮。为病在经。又不 言其有汗。必取汗而解。乃云其服药如 者。得非阳虚不胜夫邪药之相逐而然欤。
〔补注〕伤寒至八九日。亦云久矣。既不传经。复不入腑者。因风湿持之也。所显外 症烦疼者。风也。不能转侧者。湿也。不呕不渴者。无里症也。其脉浮虚而涩。正与 相应。然后知风湿之邪在肌肉。而不在筋节。故以桂枝表之。不发热为阳气素 虚。故以附子逐湿。两相绾合。自不能留矣。然在经曰。伤于湿者。必小便不利。大 便反快。今其人与此相反者。知膀胱之气化无伤。而胃腑之津液已耗也。又安 取于桂枝之散布乎。加白术者。所以安胃也。然白术性燥。仲景何以复燥其结 耶。殊不知内已结者。邪入必易。况外无热症。必湿多风少可知矣。设湿气内入。
将有初硬后溏之虑。故用术草以和中气。仍姜附以驱外邪。略转易间。便是因 人而施之大道也。然则人病何常。精神不等。仲景又何能逐一以相告耶。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 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x甘草附子汤方\x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食。汗 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衍义〕此亦出伤寒论。其注曰。风则伤卫。湿流关节。风湿相搏。而邪乱经。故骨节 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 衣为在表。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外薄也。此汤散湿温经 固卫。观夫此方与前意同。但此不用姜枣。为汗出更不发之。白术以去湿取汗。益短气也。
〔补注〕此条方是风行于皮毛关节之间。湿流于腠理筋骨之际。阻遏正气。不令 宣通。遂致痛不可近。不得屈伸。此其征也。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邪风袭入 而中卫之正气俱虚也。小便不利。身微肿者。中外为湿所持。而膀胱之化不行 也。安得不以甘术和中。桂附去邪耶。然此症较前条更重。且里已受伤。曷为反 减去附子耶。前条风湿尚在外。在外者利其速去。此条风湿半入里。入里者妙 在缓攻。仲景正恐附子多则性猛且急。骨节之窍未必骤开。风湿之邪岂能托 出。徒使汗大出而邪不尽尔。君甘草者。欲其缓也。和中之力短。恋药之用长也。
此仲景所以前条用附子三枚者。分三服。此条只二枚者。初服五合。恐一升为 多。宜服六七合。全是不欲尽剂之意。学人于仲景书有未解。即于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
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衍义〕按是症亦出伤寒论。其注曰。病有在表。有在里。有表里俱病者。发热恶寒 身重疼痛者。表中 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毛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