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表里也。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吾知前此之邪未散。而后此之邪复入矣。惟桂
能伐肾邪。所以用桂加入桂枝汤中。一以外解风邪。一以内泄阴气也。各灸核
上者。因寒而肿。惟灸消之也。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x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x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注〕汗本心之液。发汗而脐下痛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动也。肾邪欲上凌心。故
脐下先悸。取用茯苓直趋肾界以泄其水气。故真武汤以此为君。尚能摄外散
之水。坐收北方。况于少阴藏中欲作未作者耶。
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目录>卷九

<篇名>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属性:(论一首脉证六条方九首)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
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补注〕痹者痞 而不通也。经云。通则不痛。故惟痛为痹。而所以为痹者。邪入之。
其所以为邪入者。正先虚也。故曰。脉取太过不及。不及为阳微。太过即阴弦。阳
虚故邪痹于胸。阴盛故心痛。仲景已自申说甚明。乃知此证。总因阳虚。故阴得
以乘之。设或不弦。则阳虽虚而阴不上干可知也。然胸痹有微甚之不同。则为
治因亦异。微者但通上焦不足之阳。甚者且驱其下焦厥逆之阴。通阳者。以薤
白、白酒、半夏、桂枝、人参、杏仁之属。不但苦寒不入。即清凉尽屏。盖以阳通阳。阴
分之药不得预也。甚者用附子、乌头、蜀椒大辛热。以驱下焦之阴。惟阴退而阳可以渐复耳。可不留意乎。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补注〕阳不足。则阴上入而为寒。阴不足。则阳下陷而为热。阴阳未尝偏胜。故无
寒热如平人。然短气不足以息者。是邪痹于中。而滞其升降之气。不可信其中
虚而辄补之。以蹈实实之戒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x栝蒌薤白白酒汤方\x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补注〕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位。遂令为
喘息。为咳唾。为痛。为短气也。阴寒凝泣。阳气不复自舒。故沉迟见于寸口。理自
然也。乃小紧数复显于关上者何耶。邪之所聚。自见小紧。而阴寒所积。正足以
遏抑阳气。故反形数。然阳遏则从而通之。栝蒌实最足开结豁痰。得薤白、白酒
佐之。既辛散而复下达。则所痹之阳自通矣。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x栝蒌薤白半夏汤方\x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一服。
〔补注〕胸痹痹在气。气在上焦。故即不言脉。而与上条无异。即证亦不甚相异也。
所异者。止不得卧耳。经云。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然则不得卧。以气之
行于阳而不行于阴故也。经以小半夏汤覆杯即卧。非半夏为得寐药也。特以
草生于夏。夏半为一阴初生。由阳入阴。使气归于肝。而血亦入焉。故于本汤增
此一味。而能事毕矣。可不谓神乎。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x枳实薤白桂枝汤方\x
枳实(四枚) 浓朴(四两)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栝蒌(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浓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x人参汤方\x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注〕同一病也。一用通痞去满之药。一用辛散补中之味。全不相谋。谓治一证。
岂仲景自为矛盾耶。不知证有久暂。病有虚实也。假如气果有滞。上焦痞满。下
气亦上逆。不得不于通痹药中加降气消满。调和荣卫之药也。若夫病久而中
气大虚。宗气不利。时时满。或从胁下抢心。不用甘温。必不足以益中州之气。不
用辛散。且不足以破凝滞之阴。气足而清者自升。浊者自降。将结去而抢消矣。又何痹之有焉。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x茯苓杏仁甘草汤方\x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粒) 甘草(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