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补注〕经谓上气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也。今咳逆上气。是
浊气上干。清虚之位。反为浊阴所据。故虽时时唾。而浊不为唾减也。皂荚性能
驱浊。其刺又能攻坚。且得直达患处。用意神巧。诚不可思议者。嘉言云。大热之
毒。聚结于肺。表之温之。曾不少应。坚而不可攻者。用此丸豆大三粒。朝三服。暮
一服。吞适病所。如棘针遍刺。四面还攻。如是多日。庶几无坚不入。聿成荡涤之
功。不可以药之微贱而少之也。胸中手不可入。即谓为代针丸可矣。
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
\x浓朴麻黄汤方\x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注〕嘉言云。若但咳而脉浮。则外邪居多。全以散邪为主。用法即于小青龙汤
中去桂枝、芍药、甘草、加浓朴、石膏、小麦。仍从肺病起见。所以桂枝之热。芍药之
收。甘草之缓。概示不用。而加浓朴以下其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引入胃中。助其
升发之气。一举而表解脉和。于以置力于本病。然后破竹之势可成尔。一经裁
酌。直使小青龙载肺病腾空而去。神哉。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x泽漆汤方\x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三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桂枝(三两)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补注〕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表里二字。与伤寒之表里大殊。表者邪在卫。即肺之
表也。里者邪在荣。即肺之里也。热过于荣。吸而不出。其血必结。血结则痰气必
为外裹。故用泽漆之破血为君。加入开痰下气。清热和荣诸药。俾坚垒一空。元气不损。制方之妙若此。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x麦门冬汤方\x
麦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补注〕嘉言云。胃中津液枯燥。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
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数。不
惟无益。而反害之。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即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
有知母之名者。谓肺藉其清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藉其
豁痰。实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名不
称矣。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
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x葶苈大枣泻肺汤方\x
葶苈(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补注〕此治肺痈吃紧之方也。肺中生痈。不泻何待。恐日久痈脓已成。泻之无益。
日久肺气已索。泻之转伤。惟血结而脓未成。当急以泻肺之法夺之。况喘不得卧。不云甚乎。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x桔梗汤方\x
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又方(此方系宋人所增并录之以备用)
桔梗 贝母 当归 栝蒌仁 枳壳 薏苡仁 桑白皮 百合(各一钱五分)
五味子 葶苈 地骨皮 甘草节 知母 防己 黄 杏仁(各五分用清水煎服)
〔补注〕肺痈由热结而成。其浊唾腥臭。因热瘀而致。故咳而胸满。是肺不利也。振
寒。阴郁于里也。咽干不渴。阻滞津液也。彼邪热搏聚。固结难散之势。用桔梗开
之以散其毒。甘草解之以消其毒。庶几可图。无使滋蔓。即至久久吐脓之时。亦
仍可用此汤者。一以桔梗可开之使下行。亦可托之俾吐出。一以甘草可以长血肉。更可以益金母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x越婢加半夏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