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 (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
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能助药力。
〔衍义〕心主血。阳脏也。荣卫不布。内无所养。则心中恶寒。不足生焉。是以菊花为
君。治风兼治湿。治风以防风佐。治湿以白术佐。桔梗亦能治风痹。通膈气。舟楫
诸药。细辛、桂枝助防风。矾石茯苓助白术。黄芩、干姜、牡蛎。开利内外寒热痹气。
参、归更与干姜、牡蛎。治心中恶寒不足者。初治欲开其痹着。则用温酒以行药
势。禁诸热物。宜冷食者。为矾石能固涩诸药。助其久效。而矾石性得冷即止。得热即下故也。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
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衍义〕天道干健而坤静顺。人道亦应之。气健而血顺也。血气和平。然后脉不缓
不急。不迟不数。日行百刻。以周于身而朝寸口。是以候寸口以求其虚实。迟则
知阳气之不能健运。缓则知荣气之应刻不逮。荣气不逮则亡血。卫气不运。因
而中风。经虚邪入。荣卫不布于皮肤。血凝津滞。发为身痒瘾疹。然疹有赤白。不独属风也。原属津凝
血滞。治与湿同。且荣卫不健。与邪混郁于胸中。则害其宗气之布息。故胸满而短气也。
\x风引汤\x 除热瘫痫。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提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 。日发数十次难疗等证。热邪以除。巢氏云。香港脚宜风引。
〔衍义〕风者外司厥阴。内属肝木。上隶手经。下隶足经。中见少阳相火。所以风自
内发者。由火热而生也。风生必害中土。土主四肢。土病则四末不用。聚液成痰。
瘫痪者。以风邪挟痰于四肢故也。痫者。以风热急其筋脉。内应于心主故也。由
是二者。尽可用此汤治之。首用大黄之寒走而不止者泻之。俾火退风息。凝痰
扫去矣。复用干姜之热止而不走者。何哉。前哲有云。大黄之推陈致新。如将军
之戡定祸乱。然使将无监军。兵无向导。能独成其功乎。夫一阴一阳之为道。故
寒与热相济。行与止相须。然后寒者不惨。热者不酷。行者不疾。止者不停。所以
大黄逐热行滞。以通荣卫而利关节。则必以干姜安之。桂枝导之。佐大黄之达
四肢脏腑而不肆其峻快。不然。将从诸药石而下走矣。桂枝又散风木。干姜又
能治血。祛风湿痹。去风毒痹。二者因得以相制为使。犹虑干姜之热中。更以石
膏、滑石制之。禀清肃之金性。以制木救土。泻阳明肺热。解肌肉风痹也。阴水不
足。火因妄动而生风。满招损。自役其心。精神不守。非镇重之剂。则不能安其神。
益其水。故以寒水石补阴水。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牡蛎、龙骨敛精神。定魂魄。固根本也。
\x防己地黄汤\x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风(三分) 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
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衍义〕狂走谵语有热。脉长者则阳明。若此无寒热。其脉浮者。非其证也。然脉浮
者。血虚从邪。并于阳而然也。内经曰。邪入于阳则狂。此狂者。谓五脏阴血虚乏。
魂魄不清。昏动而然也。桂枝、防风、防己、甘草。酒浸其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
散其邪。用生地黄之凉血补阴。熟蒸以归五脏。益精养神也。盖药生则散表。熟
则补衰。此煎煮法也。又降阴法也。阴之不降者。须少升以提其阳。然后降之。方
可下。不然则气之相并。不得分解矣。
\x头风摩散方\x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上。令药力行。
〔衍义〕头者诸阳之所会。太阳为之长。若风寒湿客之。诸阳不得流通。与邪壅塞
于巅而作痛。故用附子性之走者。于疾处散其邪。以盐味之润下。从太阳膀胱
水性者佐之。用以引诸药下降。则壅通而病愈矣。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衍义〕肾主水。骨与之合。水性下。故脉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与之合。血性濡。
血虚则脉弱。故脉弱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为水所主。心气不得
越。因而伤之。水汗相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