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者也。无己谓伤寒症。以阳明入腑。腹满者下之。而胸
满者未深入。犹带表邪。所郁阳气不宣故尔。非汗即吐。然而未论及此痉病之
胸满也。胸满岂可一概而言带表乎。有表则属表。有里则属里。若此背不着席。
齿与项肩强口噤之属表者不同。由热入甚深之所致。故此言胸满。亦热之
极也。况风热燥烁津液。阴血消亡。至于下焦属阴之筋脉皆挛急矣。然其热入
深者。非苦寒咸下之。不足以除其热。救其阴。夫伤寒病螈 者。以热生风而搐。
尚为难治。况此甚于搐者。非下之不能疗也。然亦有不治者。若灵枢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 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一作缓)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衍义〕此症出伤寒论注云。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湿同
水也。脉沉而细者。水性趋下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香港脚之
痹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郁胜也。但当利其小
便。以宣泄腹中湿气。故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虽然。大抵此为小便通阳
气。行水道。今为湿气内胜。阳气被郁。故小便不利。利之则阳气行。虽在关节之
湿。亦得宣泄矣。设小便利已。而关节之痹不去。必又自表治之。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衍义〕此症见伤寒注曰。色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似熏黄。即非阳
明瘀热者。栀子柏皮主之。为表里有热。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痛。非伤寒客热
也。知湿邪在经而使之。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是以身发黄者。为色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
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衍义〕按伤寒论成无己注曰。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搏者也。湿胜则多
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搏。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背、阳也。腹、阴也。
太阳之脉。挟脊抵腰。太阳客寒湿。表气不利而背强也。里有邪者。外不恶寒。表
有邪者。则恶寒。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湿在表而恶寒也。若下之早。则伤动胃气。
损其津液。故致哕而胸满小便不利。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
丹田有热。表中寒乘。而入于胸中。胸中有寒。故使舌上生白苔滑。藏燥则欲饮
水。以胸中客寒湿故不能饮。而但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衍义〕伤寒论注曰。本是后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妄下之。
因致此逆。盖逆则真阳自上越。阴自下脱。其额上汗出微喘者。阳之越。小便利
与下利不止者。阴之脱也。阴阳离决。必死之兆也。自此而推之。下之虽额上汗
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阴气不退。而阳之根犹在也。下之虽大小便利。若
额上无汗出与喘。是阳气不越。而阴之根犹在也。则非离决。可以随其虚而救
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
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
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衍义〕按伤寒论注是条。曰。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寒。阴受
湿气。又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
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在。汗微微而
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
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患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衍义〕按伤寒论是条。注曰。病有浅深。症有内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
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不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
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
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邪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沉细。为湿
内流。今脉大者。是湿不内流而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
和无病。知其湿气微。但内药鼻中。以宣通头中寒湿。是注其理明且尽矣。若夫
脉经之无身上疼痛十三字。岂无其说乎。头痛鼻塞。其痛在头。身上疼痛发热。
其病在经脉。内药鼻中者。为去头中寒湿。故减十三字尔。然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