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摄。《济生》肾气汤加铁落、沉香。都气汤加青铅、蚧尾。则分从阴从阳以治之。气脱则元海无根。阴竭阳越。全真益气汤。参麦散加河车、石英、坎气。急续元真以挽之。若平时气弱。呼吸不调。呼气短者。酌用苓桂术甘汤。吸气短者。酌用金匮肾气丸。则分补中纳下以治之。

  【荣斋按】哮与喘相似而不同,秀山先生已有指出,但其主要的差别:喘为呼吸急促,哮是喉中有声,不如喘开口出气之多。一般治法,以吐痰为主。若遇冷而发者,宜温疏肺气,若寒包其热者,宜清肺药中兼加发散。齐有堂认为:“因肺窍中积有冷痰,一遇寒气,从背心鼻孔而入,则肺胀作声,每发如服紫金丹,不过七、八次,觉吐出痰涎腥臭,必愈。紫金丹──白砒(生用一钱)白矾( 枯三钱)同研细末;淡豆豉(水润去皮蒸熟捣如泥一两)和前药合匀,搓如绿豆大,遇症发时,先以冷茶送七丸,以不喘为愈。不必多增丸数,慎之。小儿止服二、三丸,神应之至。”他又指出:“脉浮而滑者易治,微细者难疗。”关于紫金丹,他列举几个治例,一再强调实验,并经过廉臣先生加减,事实证明,的确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好方。

  第九章・伤寒夹证

  第七节・夹痞伤寒

  (一名伤寒夹痞结)

  【因】素有痰结成痞。或有气聚为满。猝感风寒。引动宿疾而发。或先由气食相搏。或先由气血互结。

  后感风寒而成。若由风寒犯太阳经。初治先当发汗。早用下药。每成痞满。

  【证】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膈痞满。满而不痛。气从上逆。甚则发厥。不语如喑。或胸满而兼痛。或胁满痛。或腹胀疼。舌苔白滑。甚或白滑而浓。或前半无苔。中后白腻而浓。

  【脉】左浮紧。右沉弦。或沉涩。或右寸关沉滑。或弦急而滑。皆伤寒夹痞结之候也。

  【治】先用理气发汗。香苏葱豉汤加枳、桔。或用十味流气饮。(制香附、苏叶梗各钱半、枳壳、橘红、姜半夏、川朴、赤苓各一钱、桔梗七分、广木香五分、炙甘草三分。)表散外邪。畅其气以宽痞。

  若胸膈不宽。寒热似疟者。轻则柴胡枳桔汤。重则柴胡陷胸汤。气食相搏者。神术汤加减。气血互结者。

  清肝达郁汤加减。怒郁不泄。昏厥不语者。先用通关取嚏。次用仁香汤去丁香、白蔻。烊冲紫金片。若邪从火化。蒸痰壅气。轻则膈上如焚。心烦懊 。寒热便闭者。用柴芩清膈煎。攻其里以和解。甚则胸膈痞闷。腹满便闭。喘胀躁乱。胸腹坚如铁石者。速用加味凉膈煎。下痰通便。以宽胸腹。若郁火伤中。

  气逆痞满。腹痛便秘者。即用六磨饮子。下气通便。以畅胸腹。必俟里热清。痞满解。始可用白术和中汤。温和脾胃以善后。若痞满虽解。而胃脘胀痛者。则用香砂理中汤加炒 皮、蜜炙延胡、疏畅中气以除痛。终用木香理中汤(广木香六分、姜半夏、广皮、枳实拌炒白术各一钱、青皮、春砂仁各五分、清炙草四分、烦热、加姜炒川连七分、便闭、加海南子、炒黑丑各钱半。)调和中气以除根。

  若但误下成痞。满而不痛者。在胸膈。用柴胡陷胸汤。在心下。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姜半夏、姜炒条芩各钱半、枳实一钱拌炒川连七分、炒干姜四分、清炙草二分、寒热加川柴胡八分、渴加花粉三钱、去半夏干姜、呕加淡竹茹三钱、广皮钱半、姜汁四滴冲、腹痛自利者、加白术一钱、拌炒白芍一钱、浙茯苓三钱、溺少加赤苓、泽泻各钱半。)如不因下早而为痞。乃表邪初传上焦。尚未入胃。证虽痞满。尚为在表。只用柴胡枳桔汤。和解以宽痞气可也。

  【秀按】痞者气不通泰也。内觉满闷。外无胀形。有湿热太甚。痰气上壅气机为痞者。有饮食过多。

  滞气上逆胸膈为痞者。有过服消克。不能疏化饮食为痞者。有中气久虚。不能营运精微为痞者。有阳气素亏。

  不能疏降浊阴为痞者。有大怒气盛。不能发泄成痞者。有痰与气搏。不得疏通成痞者。有痰挟血瘀。酿成窠囊作痞者。因不一。治亦不同。而其所以痞满者。总由于气不通畅。方以香砂宽中散为君。(制香附、广木香各五钱、春砂仁、白蔻仁各三钱、真川朴一两、炙黑甘草二钱、共研细末、每服二三钱。)因于湿热挟痰者。必兼胃钝肢懈。痰多溺涩。用小陷胸合四苓汤调下。因于饮食阻滞者。必兼嗳腐吞酸。恶心腹痛。用消导二陈汤调下。因于克削伤中者。必兼时胀时减。中空无物。用六君子汤去甘草调下。因于中气久虚者。必兼或宽或急。喜手按摩。用补中益气汤调下。因于阳气素亏者。必兼朝宽暮急。 胀难忍。用附子理中汤去草调下。因于大怒气盛者。口中多血腥气。甚则气逆血溢。更或痰中见血。宜从气郁血瘀治。

  苏子降香汤调下。(蜜炙苏子、制香附、广郁金、焦栀、丹皮、山楂各钱半、紫降香、醋炒红曲一钱、红花四分、童便一杯冲、甚则加醋炒生锦纹钱半、光桃仁七粒。)因于痰与气搏者。气为痰腻而滞。痰为气激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