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淡附片八分、炙甘草五分)微发其汗。即愈。若服药后。汗不出。反自下利。手足转温。脉紧去而转暴微者。为少阴病欲解也。其寒水不从表出。反从下泄。暂虽发烦。下利必自愈。

  (丑)太阳寒邪。内陷少阴脏证。

  上吐下利。恶寒蜷卧。但欲寐。或微烦。身重痛。口中和。手足冷。小便白。舌苔白滑胖嫩。脉沉弱。甚则沉微欲绝。此仲景所谓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先以附子理中汤。加肉挂(五分)、云苓(六钱)壮肾阳以化水气。服药后。吐利止而手足转温。或时自烦。欲去衣被者。水去而阳气回复也。可治。若下利虽止。反自汗大出。筋惕肉 。目眩心悸。振振欲擗地者。下多伤阴。孤阳从外而亡也。急与真武汤回阳摄阴。若下利既止。而头目晕眩。时时自冒。痰涌喘息。两足冰冷者。下多阴竭。孤阳从上而脱也。急与新加八味地黄汤。镇元纳阳。此二者。皆邪传少阴。生死出入之危候也。故仲景原论。少阴独见死证。

  以上阳明。太阴。少阴。三经腑脏变证。皆伤寒邪从水化之传变也。

  (寅)凡阳经表邪。传入太阴。

  往往脾湿与胃热相兼。其证有四(一)湿重于热。

  头胀身重。寒热如疟。汗出胸痞。肢懈体痛。渴不引饮。口腻胃滞。便溏或泻。小便不利。舌苔白滑浓腻。甚或灰腻满布。脉右弦细而缓。或沉弦而濡滞。此由其人中气素虚。故太阴证多而阳明证少也。辛淡温化为君。佐以芳透。藿香正气汤。或大橘皮汤。二方酌用之(二)热重于湿。始虽恶寒。后但热不寒。目黄而赤。唇焦齿燥。耳聋脘闷。胸腹灼热。午后尤重。心烦恶热。大便热泻。溲短赤涩。舌苔黄腻带灰。中见黑点。脉右洪数。甚或大坚而长。此由其人中气素实。故阳明证多而太阴证少也。苦降辛通为君。佐以凉淡。增减黄连泻心汤清解之。若始虽便泻。继即便闭。舌起芒刺者。加更衣丸(钱半至二钱)极苦泄热。其便即通。若因循而失清失下。神昏谵语。手足发痉。

  甚则昏厥。舌苔黄黑糙刺。中见红点。脉右沉数。左弦数者。此由湿热化火。火旺生风。逼乱神明之危候也。急与犀连承气汤加羚角(二钱)、紫雪(五分)开泄下夺以拯之。服后。大便虽通。发痉虽除。而神识昏厥如尸。手足躁扰。身热不扬。脉似沉缓。甚则沉伏。但舌仍灰黑。红点隐隐。此热陷太阴。防有伏 内发。郁于阴络之中而欲达不达也。急与犀羚三汁饮加大青叶(五钱)凉血解毒。通络透 。果能伏 外达。自然毒透神清。(三)湿热并重。一起即胸膈烦闷。神识瞀乱。大叫腹痛。继即昏不知人。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身发壮热。指冷甲紫。舌苔中黄尖红。甚则灰腻满布。中见红点黑刺。脉两寸陷下。关尺沉弦而涩。此湿遏热郁。夹痧秽。或夹食滞。阻闭中上二焦。俗称闷痧。

  实即湿热夹痧食之干霍乱也。必先搠痧放血(如刺少商中冲、舌下紫筋、尺泽、委中等穴)。继即与涌吐法。炒盐汤(食盐五钱、炒黄泡汤)。调下白矾(二钱至三钱、生研细)。又次宣畅气机。连翘栀豉汤。调下红灵丹。(一分或二分)、终与枳实导滞汤缓下之。此就势急者言之。若病势稍缓者。壮热口渴。饮多则呕。心烦脘闷。反复颠倒。卧起不安。四肢倦怠。肌肉烦疼。大便溏热。溺短赤涩。甚则两目欲闭。神昏谵语。舌苔黄腻。或灰腻兼黄点。脉右洪数。左弦滞。此湿热蒙闭中上二焦。积滞郁结下焦也。法当三焦分消。先与连翘栀豉汤开其上。继与增减黄连泻心汤疏其中。终与枳实导滞汤逐其下。或用大橘皮汤。去苍术官桂。加茵陈(三钱)、贯众(四钱)、利其溺。

  以整肃湿热。其病自愈。(四)湿热俱轻。身热自汗。胸脘微闷。知饥不食。口腻微渴。渴不喜饮。便溏溺热。舌苔黄白相兼。薄而粘腻。脉右滞。左微数。此湿热阻滞上焦清阳。胃气不舒。肠热不清之轻证也。但用轻清芳淡法。苇茎汤去桃仁、活水芦根五钱、生苡仁四钱、冬瓜子四钱、加藿香叶(二钱)、佩兰叶(钱半)、枇杷叶(去毛筋、炒香、三钱)、淡竹叶(钱半)、青箬叶(三钱)等。宣畅气机。整肃三焦。

  自然肺胃清降。湿热去而胃开矣。

  (卯)邪传少阴脏证。当分手足二经。

  手少阴心主热气。中含君火。足少阴肾主生阳。中藏寒水。其证有三。

  (一)水为火烁。心烦不寐。肌肤枯燥。神气衰弱。咽干溺短。舌红尖绛。脉左细数。按之搏指。右反大而虚软。此外邪挟火而动。阴虚而水液不能上济也。治宜壮水制火。阿胶黄连汤主之。“荣斋按。少阴伤寒。有传经直中之分。直中者多从水化。浅则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症。重则如四逆汤症。传经者多从火化(即本段现证)因津枯热炽。

  以黄连阿胶汤泻南补北。确是治病必求其本的方法。”若兼下利咽痛。胸满烦闷者。此水液为虚火下迫。郁热下注而不能上升也。治宜育阴煦气。猪肤汤(净猪肤、即猪肉皮刮净脂膏一两、净白蜜五钱、炒米粉三钱、用水三碗、煎猪肤成两碗、去渣调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