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明其有否药误。以便核前之因。酌己之见。默为挽救。亦不必吹毛求疵。信口雌黄。有伤雅道。如果病已垂危。无可挽救。慎勿贪功奏技。而违众处方。以招铄金之谤。而最为吾绍惯习。不究其病之寒热虚实。标本阴阳。而病家专好议药以责问医者。医家专好议方以伤残同道。酿成一议药不议病之恶俗。此喻西昌所以定议病式。有先议病后议药之名论也。

  【荣斋按】“查旧方”的作用,尚具有其他重要意义。由于过去的治疗,能影响现在的病状和征候。伤寒病患如果吃过退热药,它的正常热型(稽留热)就要改变。有痛感的病患如果吃过止痛药,他的痛感会临时减轻。我们要知道那些症状是因为治疗或药物的关系而加重或减轻的。所以症状与过去接受的治疗的关系,我们须彻底了解。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八节・察新久

  新病易治。久病难已。暴病无虚。久病无实。夫人而知之。然新病猝中。如中风、中寒、中暑、中湿、中恶、中毒、及痰中虚中、食厥、色厥之类。何尝易治。亦未尝无虚症。久病如顽痰蓄饮气滞血瘀。及三痼六郁之类。尽多实症似虚。果能审症详明。投剂果决。自然病势渐减。逐日见功。亦未必难已。问其病之新久者。欲察其为外感。为内伤。为外感夹内伤。为内伤夹外感。为实为虚。为实中夹虚。为虚中夹实。以定病之准的而已。总而言之。在医者博历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有真学问。肯负责任。而病患又深信不疑。善为调养。二难并。两美合。何致有世无良医。病多不治之长叹也哉。至于切脉之道。一载六经脉象。一载诊脉举要。兹不赘述。

  【秀按】俞氏诊法。简而得要。固足为后学典型。喻西昌议病式。繁而得当。亦足为后学模范。试述其式。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现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有无。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根据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一一详明。务令纤毫不爽。起众信从。允为医门矜式。不必演文可也。其自释义云。某年者。年上之干支。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先明四时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也。某龄某形某声某气者。用之合脉以图万全也。形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始于何日者。察久近传变也。历问病症药物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昼夜寒热者。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肠胃乖和也。三部九候。何候独异者。推十二经脉受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里无差忒也。根据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顺。事成如律度也。标本先后何在者。识轻重次第也。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者。求一定不瘥之法也。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乃药之制不敢滥也。十剂。宜、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乃药之宜不敢泛也。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者。用药最上之法。寒热温凉平。合之酸辛甘苦咸也。引汤名为加减者。循古不自由也。刻效于何时者。逐款辨之不差。以病之新久定痊期也。则是则医案之在人者。工拙自定。积之数十年。治千万人而不爽也。

  【廉勘】前清国初张石顽老人。于诊法。多所发明。爰为节述其说。以补俞氏之不逮。(一)辨形。细观肌之滑涩。以征津液之盛衰。理之疏密。以征营卫之强弱。肉之坚软。以征胃气之虚实。筋之粗细。以征肝血之充馁。骨之大小。以征肾气之勇怯。爪之刚柔。以征胆液之淳清。指之肥瘦。以征经气之荣枯。掌之浓薄。以征脏气之丰歉。

  尺之寒热。以征表里之阴阳。至于深闺窈窕。往往密护屏帏。不能望见颜色。但须验其手腕色泽之苍白肥瘠。已见一斑。若夫肌之滑涩。理之疏密。肉之坚软。筋之粗细。骨之大小。爪之刚柔。指之肥瘦。掌之浓薄。尺之寒热。及乎动静之安危。气息之微盛。

  更合之以脉。参之以证。则气血之虚实。情性之刚柔。形体之劳逸。服食之精粗。病苦之逆顺。皆了然心目矣。(二)辨色。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壅滞浊。病久气虚。只宜瘦削清 。若病邪方锐。清白少神。虚羸久困。而妩媚鲜泽。

  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惟黄色见于面目。而不至索泽者。皆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如烟煤者。寒痰也。眼黑颊赤者。热痰也。眼黑而行步艰难呻吟者。痰饮入骨。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

  病患见黄色光泽者。为有胃气。不死。干黄者。为津液之槁。多凶。目睛黄者。非瘅即衄。目黄大烦为病进。平人黑气起于口鼻耳目者危。若赤色见于两颧。黑气出于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