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6-重订通俗伤寒论-第103页

络之间。外与皮肉相
连。内与脏腑相关。伏暑传膜外溃。从皮肉而排泄者。气分病
多。入络内陷。从脏腑而中结者。营分血分病多。阴分病亦不少。凡病在上焦气分者。
酌与薛氏五叶芦根汤加味。(杜藿香叶。苏佩兰叶、苏薄荷叶、霜桑叶、炒香枇杷叶、鲜
卷心竹叶、青箬叶、活水芦笋、鲜冬瓜子、荷花露。)宣上焦以清肃肺气。若在上焦营
分者。酌与叶氏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尖、鲜生地、银花、连翘、广郁金、鲜石菖蒲
、鲜大青、粉丹皮、竹叶卷心、鲜茅根、野菰根。亦可重用生玳瑁代犀角)。清上焦以
凉透心营。若邪犯包络。舌色纯绛鲜泽者。前汤调下安宫牛黄丸。舌罩一层垢浊薄苔者
。调下《局方》至宝丹。芳香宣窍以清包络。病在中焦气分者。酌与王氏连朴饮加味。
(川连、川朴、焦栀、香豉、仙半夏、水节根、石菖蒲、枳实、条芩)。苦降辛通以清
胃气。若在中焦血分者。酌与吴氏养营承气汤加减。(鲜生地、生白芍、老紫草、白知
母、小枳实、真川朴、生锦纹酒浸汁、鲜茅根。)凉血泻火以保胃液。病在下焦气分者
。酌与桂苓甘露饮加减。(官桂、赤苓、猪苓、泽泻、滑石、石膏、寒水石、小青皮。
)辛淡降泄以清化肾气。若在下焦阴分血室者。酌与章氏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脑、
生鳖甲、归须、新绛、细生地、东白薇、银胡、地骨皮、鲜茅根、来复丹。虚谷治热入
血室、邪结血分、长热不退、夜多谵语、左关脉沉涩、服二三剂后、夜即安睡至晓、畅
解小便、色深碧、稠如胶浆、谵语止、热即退、历验、较吴氏青蒿鳖甲煎、效尤速。)
透络热以清镇血海。若在阴分精室者。酌与陶氏逍遥汤加减。(西洋参、知母、川柏、
韭白、 鼠矢、青竹皮、秋石水炒槐蕊、滑石、生甘细梢、 裆灰。肾茎及子宫痛甚者
、再加杜牛膝、当门子。)逐败精以整肃髓热。善后之法。则一以滋养阴液。整肃余热
为主。如叶氏加减复脉汤。(北沙参、龙牙燕、陈阿胶、吉林参、麦冬、大生地、生白
芍、清炙草、白毛石斛、鲜茅根。)及甘露饮加西参蔗浆汁。往往得育阴垫托。从中下
焦血分复还气分。阴分转出阳分。少腹部及两腰部。发白 黑疹而解。惟病在中下焦胃
肠。夹食积者最多。每用陆氏润字丸。磨荡而缓下之。或用枳实导滞丸。消化而轻逐之
。此皆治伏暑晚发。博采众长之疗法也。然素心谨慎。选药制
方。大旨以轻清灵稳为主。以近今膏粱体。柔脆居多。故于去病之时。不得不兼顾其虚
也。
【荣斋按】本节(伏暑伤寒)俞氏指出“邪伏膜原,外寒搏束而发为实证,邪舍于
营,外寒激动而发为虚证。”治疗方面∶把在膜原气分的伏邪,区分“传胃而暑重湿轻
,传脾而湿重暑轻。”的不同病型,订出不同的治法;把“邪舍于营而在血分“的病型
,另立一种治法。何氏则分析上中下三焦,气、营、血三分,随证用药,较俞氏治法更
灵活;他自己也承认是∶“博采众长之疗法。”然而,他晚年对伏暑的理解,更有宝贵
的实验。他说∶“伏暑解期,以候为期;每五日为一候,非若伤寒温邪之七日为期也。
如第九日有凉汗,则第十日热解;第十四日有凉汗,则第十五日解;如无凉汗,又须一
候矣。以热解之先一日,必有凉汗,此余所历验不爽者。”他对桂苓甘露饮的用法,也
另有一种经验。他说∶“古法所谓桂苓者,先用紫 桂钱半,泡浓汁,渗入茯苓片一两
五钱,晒干;然后对症酌用分量,配入煎剂为君。每剂如是,始有捷效。”(见全国名
医验案类编)这个经验虽创获于绍兴张畹香(见张氏《温暑医旨》),然经过何氏实验
有效而转载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帮助了这经验更具有可靠性。
<目录>第八章·伤寒兼证
<篇名>第十三节·秋燥伤寒
属性:(总名秋燥。俗通称风燥)。
【因】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
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然间有夹暑湿内伏
而发。故其病有肺燥脾湿者。亦有肺燥肠热者。以及胃燥肝热者。脾湿肾燥者。全在临
证者。先其所因。伏其所主。推求其受病之源而已。
【证】凉燥犯肺者。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状类风寒。惟唇燥嗌干
。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
串疼。皮肤干痛。舌苔白薄而干。扪之戟手。温燥伤肺者。初起头疼身热。干咳无痰。即
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懑胁HT 。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
。边尖俱红。若秋燥伏暑。当辨其挟湿化火两端。如湿遏热郁者。浅则多肺燥脾湿。一
起即洒淅恶寒。寒已发热。鼻唇先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