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1-重订灵兰要览-第8页

是混水火 为一途 也。薛氏云∶余尝病脾胃,服补药及针灸脾俞等穴,不应,几殆。吾乡卢丹谷先生令余服八 味丸 ,饮食果进,三料而平。余兄年逾四十,貌丰气弱,遇风则眩,劳则口苦生疮,胸尝有痰,
目尝 赤涩。又一人脾虚发肿,皆以八味丸服之而愈。此皆补肾之明验也。杨仁斋医学,恐当在丹 溪之右。有云∶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其见亦及此。
<目录>卷上<篇名>伤食属性:《肘后》辨脾胃所伤变易形法∶凡诸脾脉,微洪伤苦涩物,经云∶咸胜苦。微涩伤辣 辛物,经云∶苦胜辛。微滑伤腥咸物,经云∶甘胜咸。洪缓伤甜烂物,经云∶酸胜甘。弦紧 伤酸硬物,经云∶辛胜酸。微弦伤冷硬物,经云∶温以克之。微迟伤冷痰积恶物 ,经云∶温胃化痰。饮食过多,胀痞不下,寻常率以破气之药投之。(伤食恶食,必有噫腐 吞酸 之候。)是食物既伤之前,药剂又攻之于后,脾气安得而健畅也。必须以平补之药为主,佐 以他药,一升一降,使脾肾交通,而水火既济,自然腐化矣。
<目录>卷上<篇名>积聚属性:治积之法,理气为先,气既升降,津液流畅,积聚何由而生。丹溪乃谓气无形而不能 作块成 聚,只一消痰破血为主误矣。天地间有形之物,每自无中生,何止积聚也。戴复庵以一味 大七气汤,(调气和血,使其升降自如,津液周流,灌溉脏腑,无滞窒则积聚不攻而自化 矣。)治一 切积聚,其知此道欤。肝积肥气,用前汤煎熟待冷,却以铁器烧通红,以药淋之,乘热服。
肺积息 贲,用前汤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各五分。心积伏梁,用前汤加石菖蒲半夏各五分 。脾之积痞气,用前汤下红丸子。肾之积奔豚,用前汤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五分。
<目录>卷上<篇名>诸气属性:今人治一切气疾,止知求之脾肺,而不知求之肾,所以鲜效。夫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 之本,十 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房劳过度,或禀受素弱,肾经不足,气无管束,遂多 郁滞 ,是生诸疾。(诸气 郁,皆属于肺。气主煦之,若郁结不舒,气机凝滞,血亦因之痹塞,
则诸 病生矣,故百病皆生于郁,是其明证)。医者以为是当理气,壳朴、香附、乌药之类,杂然 而前陈,
而气愈不可理矣。宣之泄之,以快药下之,而人之死者过半矣。于是医之中见稍高者,以为 脾虚不能运化精微之故,而从事于补脾。然仅可以苟延岁月,而多至于因循蹉跎而不救。此 不知补肾之过也。宜以破故纸、茴香子、葫芦巴之类主之。气药内须兼用和血之药佐之,盖 未有气滞而血能和者,血不和则气益滞矣。
<目录>卷上<篇名>诸血证属性:撄宁生《卮言》云∶古人言诸见血非寒证,皆以血为热迫,遂至妄行,然皆复有所挟也 。或 挟风,或挟湿,或挟气。又有因药石而发者,其本皆热,上中下治各有所宜,在上则栀子、
黄芩、黄连、芍药、犀角、蒲黄,而济以牡丹皮、生地黄之类。古人云∶有冒风寒,正以阳 明火邪为风所 扇,而血为之动,中间有桂,取其能伐木也。若苍术、地榆、白芍药之类,而济以火剂,大 肠血以手 阳明火邪为风为湿也,治以火剂风剂,风能胜湿也,如黄连、黄芩、芍药、柏皮、荆芥、防 风、羌活之 类,兼用鸡冠花,则又述类之义也。血溢血泄诸蓄妄症,其始也,余率以桃仁、大黄行血破 瘀之剂 ,以折其锐气。(凡初期骤然吐血,亟宜快药下之,折其锐气。若日久正气已虚,法当调摄 。
仲景云∶亡血虚家,不可下是也。)而后区别治之。虽往往获中,然犹不得其所以然也。后来 四 明,遇故人苏伊芳举曰∶吾乡有善医者,忘其姓字,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 血复下 ,虚何以当,则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积,则以妄为常,曷以洁之。且去者自去 ,生者自生,何虚之有?余闻之愕然曰∶名言也。昔之疑,今而后释之矣。
又云∶妇人之于血 也,经水蓄则为胞胎,蓄者自蓄,生者自生,及其产育为恶露,则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 蕴而为乳,则无腹下漏而为月矣,失血为血家妄逆,产乳妇人常事,其去其生,则一同也。
失 血家须用下剂破血,盖施之于蓄妄之初,亡血虚家不可下,盖戒之于亡失之后。又云∶惊而 动血者,属心。怒而动血者,属肝。忧而动血者,属肺。思而动血者,属脾。劳而动血者,
属肾。又云 ∶吐血,则足阳明随经上行,渗溢胃脘而为之也。小便血,足太阳随经入膀胱也。又云∶大 便前后 下血,便前由手阳明随经下行,渗入大肠,传于广肠而下者也。
便后由足阳明随经入胃,(阴络伤 血内溢)。淫溢而下者也。古人所谓近血远血是也。又云∶咯血为病最重,(咯血乃虚劳之渐 ,
其症最危。)且难治者,以肺手太阴之经,气多血少。又肺者金象,为清肃之藏,今为火所 制,迫 而上行,以为咯血,逆之甚矣。上气见血,下病闻音,谓喘而咯血且痰咳嗽也。又云∶从高 坠下,惊仆击搏,流滞恶血,皆从中风论,终归于厥阴。此海藏之说。盖厥阴多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