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更生于热,热气还入经络,复成病也。

  故凡梳头洗浴诸劳事等,皆须慎之。

  (十九)温病食复候:凡得温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犬、猪、羊肉,并肠、血、及肥鱼、炙脂、腻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则不可复救。又禁食饼饵炙脍,枣栗诸生果,难消物,则不能消化,停积在于肠胃,便胀满结实,大小便不通,因更发热,复成病也。

  (二十)温病阴阳易候: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温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因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其妇人得病虽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易。……其病之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举,眼中生眯,四肢拘急,小腹 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气血虚,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摇动,起居仰人,或引岁月方死。

  (二十一)温病交接劳复候:病虽瘥,阴阳未和,因早犯房室,令人阴肿缩入腹,腹 痛,名为交接之劳复也。

  (二十二)温病瘥后诸病候:其人先有宿疾,或患虚劳风冷,积聚寒疝等疾,因温热病发汗、吐、下之后,热邪虽退,而血气损伤,腑脏皆虚,故因兹而生诸病。

  (二十三)热病烦候:此由阳胜于阴,热气独盛,痞结于脏,则三焦隔绝,故身热而烦。

  (二十四)热病 疮候:此由表虚里实,热气盛则发疮,重者周布遍身,若疮色赤头白,则毒轻;色紫黑,则毒重。其形如登豆,故名登豆疮。

  (二十五)热病斑疮候:夫病在表,或未发汗,或已发汗、吐、下后,表证未解,毒瓦斯不散,烦热而渴,渴而不能饮,表虚里实,故身体发斑如锦纹。

  (二十六)热病热疮候:表有风湿与热气相搏,则身体生疮痒痛而脓汁出,甚者一瘥一剧。

  (二十七)热病口疮候:此由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

  (二十八)热病咽喉疮候:上实下虚,热气内盛,熏于咽喉,故生疮。

  (二十九)热病大便不通候:病经发汗,汗出多,则津液少,津液少,则胃干,结热在胃,故大便不通。

  又有腑脏自生于热者,此由三焦痞隔,脾胃不和,蓄热在内,亦大便不通也。

  (三十)热病小便不通候:热在膀胱,流于小肠,热盛则脾胃干,津液少,故小便不通。

  (三十一)热病下利候:热气攻于肠胃,胃虚则下赤黄汁,挟毒则成脓血。

  (三十二)热病 候:热气攻于肠胃,则谷气衰,所以三虫动作,食人五脏,及下部,重者肛烂见腑脏。

  (三十三)热病毒攻眼候: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则上冲于目,重者生疮翳及赤白膜也。

  (三十四)热病毒攻手足候,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今毒瓦斯从腑脏而出,循于经络,攻于手足,故手足指皆肿赤 痛。

  (三十五)热病呕候:胃内有热,则谷气不和,新谷入胃,与热气相搏,胃气不平,故呕。或吐下已后,脏虚亦令呕也。

  (三十六)热病哕候:伏热在胃,则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已后,饮水多,胃内虚冷,亦令哕也。

  (三十七)热病口干候:此由五脏有虚热,脾胃不和,津液竭少。故口干。

  (三十八)热病衄候:心脏伤热所为也,……肺开窍于鼻,邪热与血气并,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

  (三十九)热病劳复候:夫热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故复病也。

  (四十)热病后沉滞候:凡病新瘥后,食猪肉及羊血、肥鱼、脂腻等,必大下利,医所不能复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饴哺炙脍、枣栗诸果物,及坚牢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结热复病,还以药下之。此元方之论温热也。

  孙氏千金方曰: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默默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谵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葳蕤汤。又治温热病方十:(一)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栀子、豆豉、柴胡、鲜生地、大青、芒硝、白术、桂心、生姜、石膏。)

  (二)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强直方。(元参、细辛、栀子、黄芩、升麻、芒硝、石膏、竹叶、车前草。)

  (三)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安,惊动方,(大青、黄芩、栀子、知母、芒硝、麻黄、元参、石膏、生葛根、生地黄。)

  (四)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