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甚不宜正气。如不意卒逢以前诸秽恶,速闭气上风,闭目速过,便求一两杯酒荡涤之。觉气入腹不安即须调气,逼出浊气,即咽纳新气,以意送之,当以手摩之,则便吞椒及饮一两盏酒令散矣。服气一年,通气;二年,通血实;三年功成,元气凝实,纵有触犯,无能为患。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还童,渐从此矣。气化为津,津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髓化为筋。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号曰真人矣。勤修不怠,则关节相连,五脏牢固。《黄庭经》云:“千千百百自相连,一一十十似重山。”是内气不出,外气不入,寒暑不侵,刀兵不害,升腾变化,寿同三光也。
幻真注解胎息经
胎从伏气中结,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者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
气从有胎中息。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与影。胎母既结,即神子自息,即元气之不散。
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
《西升经》云:“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神去气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御之。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神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也。”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所谓意是气马,行止相随,欲使元气不离玄牝,即先拘守至神。神不离身,气亦不散,自然内实,不饥不渴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气不相离。《玄纲》云:“锱铢阳气不灭不为鬼,纤毫阴气不尽不为仙。”元气即阳气也,食气即阴气也。当减食节欲,使元气内运,元气若壮,即阴气自消。阳壮阴衰,则百病不作,神安体悦,可觊长生矣。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神之与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之物,及生下为外境爱欲所牵,未尝一息暂归于本。人知此道,当泯绝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来能不忘,久而习之,神自住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备尽于斯,圣人之言,其可忘乎?凡胎息用功后,关节开通,毛发疏畅,即但鼻中微微引气,相从四肢百毛孔中出,往而不返也。后气续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切于徐徐,虽云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于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内气亦下流散矣。
胎息铭解
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高子曰:上《胎息诀》,与后《李真人十六字诀》相同。但此条每于半夜子后,或丑寅时候,冬月恐子时严寒,夏月恐午时太热,故冬以寅时,夏以酉时,亦不为败时。初起如此,习久坐下即是子午,何必因时?初起握固,以脚后跟曲转,顶住玉茎柯根,使精气固定,手趺足盘以行其气。务依此铭,一咽一吐,皆从鼻窍中出入。出声宜细,不令有声闻之于耳。三十六咽数毕,舒伸四肢,鼻引清气,亦勿咽入喉中,只昂头引向遍体四肢,以手足徐徐伸缩而导引之。凡腹中气转哕上,亦勿使之直放口中出,往亦用昂头,徐徐舒伸手足,导而引之,使气遍转四肢。凡行持间忽遇此气转动上达,皆如此以导引之。余则日得空闲,即以唐李真人十六字行之,自然不饥不渴,如常饮食一般,不可厌倦间断。久久行之,功不尽述。
胎息诗赞
气本延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行气诀,便可作真人。
唐李真人长生十六字妙诀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上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锭金,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无分于在官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务,在士商不妨本业,只于二六时中,略得空闲,及行住坐卧,意一到处,便可行之。口中先须嗽及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津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
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无液亦要汩然有声咽之。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七九,或十二,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只要不忘,作为正事,不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