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11-辨证录-第77页

常?正以时气乱之也。时气之来无方,与疫气正 复相同,但疫气热中带杀,而时气则热中存生。虽时气之病亦多死亡,然皆治之不 得其法,乃医杀之,非时气杀之也。惟是沿门阖宅,各相传染者何故?以时气与疫 气同是不正之气也,故闻其邪气而即病耳。虽然世人有闻邪气而不病者何?以脏腑 坚固,邪不能入也。春温之传染,亦脏腑空虚之故耳。治法补其脏腑,而少佐以解 火祛邪之药,则正气生而邪气自退矣。方用远邪汤∶ 人参(一钱) 苍术(三钱) 茯苓(三钱) 柴胡(一钱) 苏叶(五分) 生甘草(一钱)
玄参(一两) 荆芥(三钱) 黄芩(一钱) 白菊(五钱)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一剂头 痛止,二剂身热解,三剂斑散,狂躁皆安,四剂全愈。
此方却邪而不伤正气,治不正之时症最效,不止治春温之时病也。
此症用正气汤亦佳。
玄参(一两) 麦冬(五钱) 荆芥(三钱) 升麻(八分) 甘草 黄芩(各一钱) 天花粉(三钱)
蔓荆子(五分) 水煎服。
<目录>卷之六<篇名>火热症门(十六则)
属性:阳明火起发狂,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人皆谓内热之极也。然而 阳明属土,而不属火,何以火出于土,谓是外邪之助乎?既非暑气之侵,又非寒气 之变,乃一旦火起,以致发狂,人多不解。不知土中之火,乃心中之火也,心火起 而阳明之火翕然而发。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腑,火不发则已,一发而反不可制,
往往卷土而来,火焰升腾,其光烛天,而旁且沿烧于四境,有不尽不已之势,非惟 焚尽于胃,而且上烧于心,心君不宁,且有下堂而走者,神既外越,自然妄有所见,
既有妄见安能止其妄言?此谵语之所以生也。然则阳明之火乃内因而成,非外邪所 致也。治法宜与伤寒之狂,伤暑之狂俱不可同日而论矣。然而阳明之火,其由来虽 有内外之殊,而治阳明之火,其方法实无彼此之异。必须急灭其火,以救燎原之势,
而不可因循观望,长其火焰之腾,以致延烧各脏腑也。方用人参竹叶石膏汤治 之。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 麦冬(一两) 竹叶(三百片) 知母(三钱) 甘草(一钱)
糯米(一撮) 水煎服。一剂狂定,再剂腹满不能卧之病除,而妄见妄言之症亦 去矣,不必三剂。
此方退胃火之神剂也,凡有胃热之病,用之皆宜。然止可救一时之急,而不可 泻长久之火。论理内热之火既起于心,宜泻心,而反泻胃者,恐胃火太盛,必致变 生不测也。盖心火不止,不过增胃火之炎;而胃火不止,实有犯心火之祸。所以治 心火者,必先泻胃也。胃既泻矣,而后减去石膏、知母加入黄连一钱,玄参一两,
再服二剂,不特胃火全消,而心火亦息也。
此症用苦龙汤亦神。
地龙(二十条,捣烂) 苦参(五钱) 水煎服之。一剂既止狂,不必再服。
热病有完谷不化,奔迫直泻者,人以为大肠之火也,谁知是胃火太盛乎。夫胃 火上腾而不下降,胡为直下于大肠而作泻耶?盖胃为肾之关,肾虚则胃之关门不守,
胃乃挟水谷之气而下行矣。第肾虚为寒而胃何以反能热耶?不知肾虚者水虚也。水 虚则火无所制,而命门龙雷之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冲于胃,见胃火之盛,亦共相附 会,不上腾而下泄矣。胃火既盛,又得龙雷之火,则火势更猛,以龙雷之性甚急,
传于大肠不及传导,故奔迫而直泻也。治法似宜先治肾矣,然而胃火不泻,则肾火 断不肯回,但遽泻胃火,则胃土因火而崩,胃水随土而泄,又不能底止,必须先健其 土,而分利其水,则水清而土可健,火可安,而龙雷之火亦易于收藏也。方用缓流 汤∶ 茯苓(一两) 芡实 山药(各三两) 车前子(五钱) 薏仁(一两) 甘草(一钱)
人参(一两) 五味子(一钱)
此方无一味非健土之药,又无一味非利水之品。然利水之中不走其气,下气不 走而上火自升矣。况健土之品,无非补肾之味,肾得补而真阴生,龙雷之火自仍归 于肾脏。肾火既安,则胃火失党,而胃土又健,则水谷之气,更易分消,自然火衰 而泻止也。
此症用滑苓汤亦甚效。
滑石 茯苓(各一两,同研为末,井水调服即止。)
人有口干舌燥,面目红赤,易喜易笑者,人以为心火热极也,谁知是心包膻中 之火炽甚乎。夫心包之火,相火也,相火者,虚火也。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是膻中乃心之辅佐,代心而行其赏罚者也。喜怒者,赏罚之所出也,心内神明则赏 罚正;心内拂乱,则赏罚移。譬如下人专擅借上之赏罚,以行其一己之喜怒,久 则忘其为下,以一己之喜怒,为在下之赏罚矣。治法宜泻心包之火。然而泻心包必 至有损于心,心虚而心包之气更虚,必至心包之火更盛。不如专补其心,心气足而 心包之火自安其位,何至上炎于口、舌、面、目,而成喜笑不节之病乎。方用归脾汤∶ 人参(三钱) 茯神(三钱) 炒枣仁(五钱) 远志(一钱) 麦冬(三钱) 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