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 麦冬(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斑化疹散,
二剂而消归于无有矣。
此方不多用大寒之品,止用微寒之味者,以疹斑之病,虽起于大热,然亦因脏
腑之干燥,内无水制而外现也。今滋其津液,则水足以制火。又得引火解毒之药,
直走皮肤,火毒欲内攻而不可得,又安得不外泄而解散者乎。况方中用玄参为君,
原能清浮游之火,何必又多用大寒药以扑灭其炎威而伤脏腑,所以奏功既神而又无
大害耳。
小儿出疹,口中大渴,父母畅与之水,快甚,遂恣其酣饮,乃呕吐不止,因变
泻痢,喘嗽不宁,小便不利,阴囊浮肿,胁痛筋软,膨胀之症生。人以为火热之不
解也,谁知饮水过多,水蓄不消之病乎。夫心火亢炎,因而作渴,饮水必入于心,
心不受水,而传于脾,为呕吐泻痢矣;传于肺,为咳嗽矣;传于肾,为小便闭而囊
湿浮肿矣;传于肝,为胁痛筋软膨胀矣。夫水本克火,然水多则滞,火反得水以滋
其沸腾,疹消而他病生焉。治法不必治疹,而惟在于分消其水势,水涸而疹亦痊矣。
方用分水消疹散∶
茯苓(三钱) 车前子(三钱) 木通(二钱) 猪苓(二钱) 薏仁(一两) 桔梗(一钱)
荆芥(五分) 白术(三分) 水煎服。一剂水从小便出矣,连服二剂,水尽而愈。
此方专治水也。止用桔梗、荆芥以少提其气,不特水气因升提而下行倍速,且
使余疹亦从膀胱而下泄也。但二味既是提气,何不用升麻提之?不知升麻提气,必
使疹毒由皮毛而出,反足以掣制利水之药之肘,不若荆芥、桔梗虽提气而不走皮肤,
反能佐二苓群品共走膀胱,水与疹而同治也。
小儿发疹之后,牙根溃烂,肉腐出血,臭秽冲鼻,人以为余毒未尽,身上游热
之不退也,谁知皆医治疹而不治浮火之故。使热积皮肤,不用解散清凉之剂,以致
毒火入胃,久而不散,因作祟也。此等之病,必须仍散其火热之毒。倘不知治法,
纵儿恣食肥甘,湿热动虫,势必变为走马牙疳,穿腮落齿,或面颊浮肿,环
口青黑,唇崩鼻坏,生疮作痒,肉腐唇败,而不可救者多矣。方用救疹散毒汤∶
玄参(三钱) 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 茯苓(三钱) 白果(十个) 白薇(一钱) 青蒿(三钱)
麦冬(三钱) 陈皮(三分) 荆芥(五分) 生地(三钱) 干葛(一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
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乃和干之味,而不用大凉之药者,以疹病既愈,其势虽盛而火毒实轻,
正不可以外证之重,而即用重泻之味以劫夺之也。世人一见此等之病,轻用苦寒泻
药,往往轻变重,重变死,不可不慎。



<目录>卷之十四

<篇名>吃泥门(一则)

属性:小儿数岁后,好吃泥土,人谓胃气热也,谁知是肝木之旺耶。肝木过旺来克脾
胃之土,而土虚不能敌肝,思得土以助脾胃,故见泥土而思食也。治之法,平其肝
木之旺,补其脾胃之虚,则土气无亏,自然见土而不嗜也。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五分) 陈皮(五分) 半夏(三分) 白术(五钱) 黄芩(五分)
白芍(五钱) 黄土(三钱)水煎服。一剂而肝气平,二剂而脾胃之气转,四剂不思食泥也。
此方原是健脾胃之圣药,加入黄芩以清肝火,白芍以平肝,肝平火清,而脾胃
自得其养矣。尤妙加入黄土者,借土气以安脾,投其所好。而六君子汤诸药,益足
以展其健运之功耳。



<目录>卷之十四

<篇名>胎毒门(一则)

属性:小儿生半岁或一、二岁,忽身上、手足上、肚腹上、两臂上或头面上长成大疮,
久变为毒,百药治之而罔效者,此非小儿之毒,乃父母之毒也。当时结胎或感杨梅
之恶气,及其坐胎之后或感淫气之火邪,遂至贻害于小儿。治之不得其法,半多死
亡,实可悯也。吾遇异人之传,治胎毒小儿已数十人矣,皆服之得生。我不传方,
不特失异人传铎之善心,而且使小儿可救之病,以不得吾方而失援,则小儿之死,
不犹之铎杀之乎,铎则何敢?故宁传世,使世服方而叹或有不效,断不可不传,使
世之怨无方以救子也。方用∶
金银花(二两) 生甘草(三钱) 人参(二钱) 天花粉(二钱) 黄药(三钱) 锦地罗(三钱)
水煎服。
二剂而毒全消。倘外口不愈,另有外治之方,用∶
蜗牛(三钱) 生甘草(三钱) 冰片(一钱) 儿茶(三钱) 轻粉(一钱) 麝香(三分)
樟脑(三钱) 黄丹(三钱) 水粉(三钱) 枯矾(三钱) 地龙粪(五钱) 各研极细末,以麻油调敷
疮口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