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再发。倘不能禁,不必为之治疗,必先 说过而后医也。
此方妙在用黄连之多,以解酒热之毒,所谓先清其源也。上游无病而下流自然 安闲,况诸药又分发得宜。无非去湿化热之味,堵截之方,又何能加于此哉。
人有胸间生疮,因不慎酒色,遂成漏窍,长流血液,久则神形困惫,腰痛难伸,
行同伛偻,人以为心漏也,孰知是肾虚而成漏乎。夫心肾本相通也,心之气必得 肾之气以相生,肾之气必得心之气以相闭,心漏之成于肾气之泄也。欲心漏之愈,
安可不急治其肾气之衰乎。然而治肾而心之气不闭,则补肾与不补同,盖有出气而 无止气耳。或谓,凡漏疮多成于湿热,但补肾而不闭心之窍,则漏不能愈,闭心之 窍而不去其湿热,而但治其心肾,恐漏亦不能愈也。然漏亦不同也,漏在他处者,
可泄其湿热,而漏在胸间者,不可泄其湿热。盖心漏成于肾虚,肾虚则寒,而非热 也。肾虚者,肾水虚而非邪水盛也。治之法,补其真阴而邪水自消,温其肾寒而湿 热自退。方用温肾丹∶ 鹿茸(二个) 附子(二个) 青盐(二两) 人参(二两) 瓦葱(二枝) 红枣(四两) 各为末,
红枣煮熟,捣为丸。每日空心、酒下三十丸。服半月而腰痛减,服月余而心漏愈矣。
此方之奇,全在鹿茸,既能益肾中之水火,而更能补心中之缺陷。又加之附子 之辛热,则无经不达,引鹿茸直入于心肾,以填补其空窍。如青盐者,咸以耐坚也。
盖漏疮必多窍孔,故流血亦多,血得盐则止而不流也。瓦葱者,消湿热于无形,虽 心漏非湿热之病,然未免少有留存,则孔窍难塞,故兼用以防其变。诚恐气虚不能 化,更益以人参生气于心肾之间,助茸、附之力通达于上下,尤易成功也。
<目录>卷之十三<篇名>顽疮门(二则)
属性:人有久生恶疮,或在手足,或在胸背,或在头面,终年经岁而不愈,臭腐不堪,
百药罔效,外药敷之不应,内药服之无功,世人故谓之顽疮。然疮虽顽,治之当如 何?盖人身气血和,断不生疮疖,间或生之,亦旬日而愈。其不和者,或因湿浸,
或因热盛,或因湿热寒邪之交至,遂至气结而不宣,血滞而不散,结于皮而皮生疮,
结于肉而肉生疮。久则脓血不净,因而生虫。人以为虫也,又用杀虫之药,而反伤 其皮肉,则气血愈虚,力难兼到,弃皮肉于膜外而罔顾,则疮成为冥顽不灵之患矣。
故治疮皆以行气活血为主,而虫与毒不必计也。然而血不易活,气不易行,非补气 补血不可。盖气得补而气自行于周身,血得补而血自活于遍体也。方用救顽汤∶ 当归(二两) 黄 (一两) 白术(一两) 生甘草(三钱)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麦冬(一两) 柴胡(一两) 茯苓(五钱) 半夏(二钱) 防风(一钱) 连翘(一钱) 附子(一片)
水煎服。连服二剂,而疮口必然发肿,断不可惧。从前无效,今服药发肿,乃药助气血与 疮相战也,乃速愈之机。再服二剂,不痛而痒矣。再服二剂,痒止而肉生矣。再服二剂,
结靥而愈。再服二剂,不再发。
此方单去活血行气,得补之力也。气行血活,虫将安寄?故不必杀虫而顽疮自尽愈矣。
人有内股生疮,敛如豆许,翻出肉一块,宛如菌状,人以为虫蚀外翻也,孰知 是肝经风热血燥之故乎。夫肝热则生风,此风乃内风而非外风也。外风清凉而内风 蕴热,故外风宜散而内风宜清。然但清其风而不补其血,则热不可解,而风不可舒 也。必须养血之中而益之清热之味,则燥不能燥,热退而风自静矣。方用清风汤∶ 白芍(一两) 人参(五钱) 当归(五钱) 白术(三钱) 炒栀子(三钱) 甘草(一钱)
川芎(二钱) 丹皮(三钱) 沙参(三钱) 柴胡(一钱) 天花粉(三钱) 连翘(一钱)
水煎服。一连数剂,疮口自敛。
此方滋血以养肝,非消肉以化毒。然何以疮敛而愈也?盖疮成于肝木之旺,平 肝而血无过燥之虞,自然风散而热无炎烧之祸也。苟不平肝而内用降火之品,外用 追蚀之法,则蚀而又翻,翻而又蚀,其肉益大,而气愈虚,变出非常,正难救援耳。
<目录>卷之十三<篇名>接骨门(二则)
属性:人有跌伤骨折,必须杉木或杉板将已折之骨凑合端正,用绳缚住,不可偏邪歪 曲,紧紧又用布扎,无使动摇,万不可因呼号疼痛,心软而少致变动轻松,反为害 事。收拾停当,然后用内服之药。苟或皮破血出,尤须用外治之药也。但骨内折,
而外边之皮不伤,正不必用外治之药,然内外夹攻,未尝不更佳耳。内治之法,必 须以活血去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方用续骨神丹∶ 当归(二两) 大黄(五钱) 生地(一两) 败龟板(一两,为末) 丹皮(三钱)
续断(三钱) 牛膝(二钱) 乳 香末 没药末(各二钱) 桃仁(三十个) 羊踯躅(一钱) 红花(二钱) 白芍(一两) 水 煎服。二剂而瘀血散,新血长,骨即长合矣。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