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98-诸病源候论-第51页

>又,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手少阴心之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 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又,诸脏虚受病,气乘于心者,亦令心痛,则心下急痛,谓之脾心痛也。
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 甚,谓之胃心痛也。
肾之经,足少阴是也,与膀胱合;膀胱之经,足太阳是也。此二经俱虚而逆,逆气乘心 而痛者,其状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为肾心痛也。
诊其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关上脉紧,心 下苦痛。左手寸口脉沉,则为阴绝;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
<目录>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篇名>二、久心痛候属性: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 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目录>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篇名>三、心悬急懊痛候属性:心与小肠,合为表里,俱象于火,而火为阳气也。心为诸脏主,故正经不受邪。若为邪 所伤而痛,即死。若支别络脉为风邪所乘而痛,则经久成疹。其痛悬急懊者,是邪迫于阳,
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
<目录>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篇名>四、心痛多唾候属性:心痛而多唾者,停饮乘心之络故也。停饮者,水液之所为也。心气通于舌,心与小肠合 ,俱象火;小肠,心之腑也,其水气下行于小肠,为溲便,则心络无有停饮也。膀胱与肾俱 象水,膀胱为肾之腑,主藏津液;肾之液上为唾,肾气下通于阴,若腑脏和平,则水液下流 宣利;若冷热相乘,致腑脏不调,津液水饮停积,上迫于心,令心气不宣畅,故痛而多唾也 。
<目录>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篇名>五、心痛不能饮食候属性:心痛而不能饮食者,积冷在内,客于脾而乘心络故也。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 于心,阴阳相乘,冷热相击,故令痛也。脾主消水谷,冷气客之,则脾气冷弱,不胜于水谷 也。心为火,脾为土,是母子也,俱为邪所乘,故痛,复不能饮食也。
<目录>卷之十六\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篇名>一、腹痛候属性: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 ,故痛。其有阴气搏于阴经者,则腹痛而肠鸣,谓之寒中。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者也。
诊其寸口脉沉而紧,则腹痛。尺脉紧,脐下痛。脉沉迟,腹痛。脉来触触者,少腹痛。
脉阴弦,则腹痛。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脉当沉。若细而反浮大,故当愈矣。其人不即 愈者,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治股、胫、手臂痛法∶屈一胫、臂中所痛者,正偃卧,口鼻闭 气,腹痛,以意推之,想气往至痛上,俱热即愈。
又云∶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又云∶正偃卧,以口徐徐纳气,以鼻出之。除里急。饱食后咽气数十,令温中;若气寒 者,使人干呕腹痛。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 又云∶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目录>卷之十六\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篇名>二、久腹痛候属性: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 寒中,是冷搏于阴经,令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也。寒中久痛不瘥,冷入于大肠,则变下痢。
所以然者,肠鸣气虚故也,肠虚则泄,故变下痢也。
<目录>卷之十六\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篇名>三、腹胀候属性: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 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拥,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
诊其脉,右手寸口气口以前,手阳明经也,脉浮为阳,按之牢强,谓之为实。阳实者,
病腹满,气喘嗽。右手关上脉,足太阴经也,阴实者,病腹胀满,烦扰不得卧也;关脉实,
即腹满响;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内,腹胀急,心内澹澹,食欲呕逆;关脉浮,腹满不欲食 ,脉浮为是虚满。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足少阴经。沉者为阴,阴实者,病苦小腹满。左手尺中阴实者,
肾实也,苦腹胀善鸣。左手关后尺中脉浮为阳,阳实者,膀胱实也,苦少腹满,引腰痛。脉 来外涩者,为奔腹胀满也,病苦腹满而喘。
脉反滑利而沉,皆为逆,死不治。腹胀脉浮者生,虚小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坐,住心,卷两手,发心向下,左右手摇臂,递互欹身,尽 膊势,卷头筑肚,两手冲脉至脐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