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二十三、风湿候属性: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风者,八方之虚风;湿者,水湿之蒸气也。若地下 湿,复少霜雪,其山水气蒸,兼值暖, 退人腠理开,便受风湿。其状,令人懈惰,精 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入脏则喑哑,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成香港脚。其 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真诰》云∶栉头理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四、风痹候属性: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浓,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 受风邪也。病在阳曰风,在阴曰痹;阴阳俱病,曰风痹。其以春遇痹为筋痹,则筋屈。筋痹 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肝。其状∶夜卧则惊,饮多,小便数。夏遇痹者为脉痹,则血凝不 流,令人萎黄。脉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心。其状∶心下鼓,气暴上逆,喘不通,嗌干 喜噫。长夏遇痹者为肌痹,在肉则不仁。肌痹不已,复遇邪者,则移入脾。其状∶四肢懈惰 ,发咳呕汁。秋遇痹者为皮痹,则皮肤无所知。皮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肺,其状,
气奔痛。冬遇痹者为骨痹,则骨重不可举,不随而痛。骨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肾,
其状喜胀。
诊其脉大而涩者,为痹;脉来急者,为痹。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 后。
《养生方》云∶因汗入水,即成骨痹。
又云∶忍尿不便,膝冷成痹。
又云∶大汗勿偏脱衣,喜偏风半身不随。
《养生经要集》云∶大汗急敷粉,着汗湿衣,令人得疮,大小便不利。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 厥痹;三曰两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体痹。
又云∶偃卧,合两膝头,翻两足,伸腰,口纳气,胀腹自极七息。除痹痛热痛、两胫不 随。
又云∶踞坐,伸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引两手布两膝。除痹呕。
又云∶偃卧,端展两手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痹 ,厥逆。
又云∶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大风、偏枯、诸痹。
又云∶左右手夹据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窍。
又云∶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久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又云∶踞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右足着外。除难 屈伸拜起、胫中疼痛痹。
又云∶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
又云∶凡人常觉脊背皆倔强而闷,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头 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 。若无病患,常欲得日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 、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尽除。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五、血痹候属性: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其状,形体 如被微风所吹。此由忧乐之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肤腠开,为风邪所 侵也。诊其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血痹也。宜可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六、风惊邪候属性:风惊邪者,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心为手少阴之经,心气虚,则风邪乘虚伤其经 ,入舍于心,故为风惊邪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七、风惊悸候属性: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腑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 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其状,目精不转,而不能呼。
诊其脉,动而弱者,惊悸也。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八、风惊恐候属性:风惊恐者,由体虚受风,入乘脏腑。其状,如人将捕之。心虚则惊,肝虚则恐。足厥阴 为肝之经,与胆合;足少阳为胆之经,主决断众事。心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 乘,恐如人捕之。
<目录>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篇名>二十九、风惊候属性:风惊者,由体虚,心气不足,为风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虚,虚则血 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乘,故惊不安定,名为风惊。
诊其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养生方》云∶精藏于玉房,交接太数,则失精。失精者,令人怅怅,心常惊悸。
<目录>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篇名>三十、历节风候属性: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