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若寒温失节,将适乖理,血气虚弱,为
风湿阴阳毒瓦斯所乘,则非正经自生,是外邪所伤,故名横病也。其病之状,随邪所伤之脏而
形证见焉。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从膝以下有病,当思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
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
。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已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甚验。笃信,精思行之,
病无不愈。



<目录>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篇名>十三、脾胀病候

属性:脾胀病者,是脾虚为风邪所乘,正气与邪气交结,令脾气不宣调,拥聚而胀也。其病喜
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胜衣也。



<目录>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篇名>一、心痛候

属性: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
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
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

又,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手少阴心之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
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又,诸脏虚受病,气乘于心者,亦令心痛,则心下急痛,谓之脾心痛也。
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
甚,谓之胃心痛也。
肾之经,足少阴是也,与膀胱合;膀胱之经,足太阳是也。此二经俱虚而逆,逆气乘心
而痛者,其状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为肾心痛也。
诊其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关上脉紧,心
下苦痛。左手寸口脉沉,则为阴绝;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



<目录>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篇名>二、久心痛候

属性: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
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目录>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篇名>三、心悬急懊痛候

属性:心与小肠,合为表里,俱象于火,而火为阳气也。心为诸脏主,故正经不受邪。若为邪
所伤而痛,即死。若支别络脉为风邪所乘而痛,则经久成疹。其痛悬急懊者,是邪迫于阳,
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



<目录>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篇名>四、心痛多唾候

属性:心痛而多唾者,停饮乘心之络故也。停饮者,水液之所为也。心气通于舌,心与小肠合
,俱象火;小肠,心之腑也,其水气下行于小肠,为溲便,则心络无有停饮也。膀胱与肾俱
象水,膀胱为肾之腑,主藏津液;肾之液上为唾,肾气下通于阴,若腑脏和平,则水液下流
宣利;若冷热相乘,致腑脏不调,津液水饮停积,上迫于心,令心气不宣畅,故痛而多唾也




<目录>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篇名>五、心痛不能饮食候

属性:心痛而不能饮食者,积冷在内,客于脾而乘心络故也。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
于心,阴阳相乘,冷热相击,故令痛也。脾主消水谷,冷气客之,则脾气冷弱,不胜于水谷
也。心为火,脾为土,是母子也,俱为邪所乘,故痛,复不能饮食也。



<目录>卷之十六\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篇名>一、腹痛候

属性: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
,故痛。其有阴气搏于阴经者,则腹痛而肠鸣,谓之寒中。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者也。
诊其寸口脉沉而紧,则腹痛。尺脉紧,脐下痛。脉沉迟,腹痛。脉来触触者,少腹痛。
脉阴弦,则腹痛。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脉当沉。若细而反浮大,故当愈矣。其人不即
愈者,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治股、胫、手臂痛法∶屈一胫、臂中所痛者,正偃卧,口鼻闭
气,腹痛,以意推之,想气往至痛上,俱热即愈。
又云∶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