瘕聚。王叔和亦以为少腹绕脐引阴中痛。又曰∶寸口脉丸,主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俯 仰拘急。紧细实长者,中寒而气结也。寸口脉丸,即动脉也。状如豆粒,厥厥摇动,故主气上冲心。
\x冲脉\x 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按】冲脉起于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挟脐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之根本,故 称经脉之海,亦称血海。《灵枢》曰∶“冲脉血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女子数脱血,不营其口唇,故髯 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亦不生。”越人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 逆也,宜补中益气汤加知、柏。王叔和曰∶“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苦恍惚狂痴。”又 曰∶“冲脉与督脉无异,但督脉浮而冲脉沉耳。”
\x阳跷脉\x 寸部左右弹。
【按】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外踝,循胁上肩,夹口吻,至目,极于耳后风池穴。越人曰∶“阳跷为病,
阴缓而阳急。”王叔和注云∶“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又曰∶“寸口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苦腰 背痛,癫痫僵仆,恶风偏枯, 痹体强。”左右弹,即紧脉之象。( 音顽,麻木也。)
\x阴跷脉\x 尺部左右弹。
【按】阴跷脉起于跟,上内踝,循阴,自胸至咽,极于目内 睛明穴。越人曰∶“阴跷为病,阳缓 而阴急。”王叔和注曰∶“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又曰∶“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苦 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髋 下连阴痛,男子阴疝,女人漏下。”张洁 古曰∶“跷者,跷疾也。二跷之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阳跷在肌肉之上,
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髋音宽, 音料。)
\x带脉\x 关部左右弹。
【按】带脉起于季胁,围身一周,如束带然。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
缓纵之貌。)《明堂》曰∶“女人少腹痛,里急螈 ,月事不调,赤白带下。”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
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此脉若固,则无带下漏经之症矣。”(螈音炽, 音纵。)
\x阴维脉\x 尺外斜上至寸。
【按】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发于内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胁上胸,至顶前而终。叔和云∶“苦癫 痫僵仆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又曰∶“阴维脉沉大而实,主胸中痛,胁下满,心痛。脉如 贯珠者,男子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内踝上五寸筑宾穴也。)
\x阳维脉\x 尺内斜上至寸。
【按】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发于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厌,抵少腹,循头入耳,至本神而止。
叔和曰∶“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洁古曰∶“卫为 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作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
则营卫和谐;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髀音皮。外踝下一寸五分申脉穴。)
李时珍曰∶“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共 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 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奇经之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沟渠,
奇经犹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沟渠溢满,滂沛河泽,此《灵》《素》未发 之旨也。”(凡经十二,每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共二十七气。)又曰∶“阳维起于诸阳之 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
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 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 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 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
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 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故医而知此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目录><篇名>卷二属性:叔和《脉经》止论二十四种,若夫长短二脉,缺而不载;牢革二脉,混而不分;更有七至名极,即为疾 脉,是指下恒见者,又何可废乎?共得二十八脉,缕析而详为之辨,稍挟疑溷者,悉简其讹,从来晦蚀之 义,今始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