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则死之例。然风木乘脾之证。初起多有浮脉。可用升散而愈者。当知阴病见阳脉者生。非若沉细虚 微之反见狂妄躁渴。难于图治也。
【沉】沉脉者。轻取不应。重按乃得。举指减小。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指。不似实脉之举指 。伏脉之 匿于筋下也;沉为脏腑筋骨之应。盖缘阳气式微。不能统运营气于表。脉显阴象而沉者。则按久愈微。若阳 气郁伏。不能浮应卫气于外。脉反伏匿而沉者。则按久不衰,阴阳寒热之机。在乎纤微之辨。伤寒以尺寸俱沉 为少阴受病。故于沉脉之中辨别阴阳。为第一关捩。若始病不发热。无头痛。而手足厥冷脉沉者。此直中阴经 之寒证也。若先曾发热头痛。烦扰不宁。至五七日后。而变手足厥 冷。躁不得寐而脉沉者。此厥深热深。阳邪陷阴之热证也。亦有始本阳邪。因汗下太过。而脉变沉迟。此 热去寒起之虚证也。有太阳证下早。胸膈痞硬。而关上小细沉紧者。此表邪内陷。阳分之结胸也。若能食自 利。乃阳邪下陷。阴分之脏结矣。有少阴病自利清水。口干腹胀。不大便而脉沉者。此热邪陷于少阴也。有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是少阴而兼太阳。即所谓两感也。此与病发热头痛。脉 反沉。身体痛。当温之。宜四逆汤之法。似是而实不同也。有寸关俱浮。而尺中沉迟者。此阳证夹阴之脉也。
若沉而实大数盛。动滑有力。皆为阳邪内伏。沉而迟细微弱。弦涩少力。皆属阴寒无疑。有冬时伏邪。发于春 夏。烦热躁渴。而反脉沉。足冷。此少阴无气。毒邪不能发出阳分。下虚死证也。凡伤寒温热。时疫感冒。得 汗后脉沉。皆为愈证。非阳病阴脉之比。有内外有热。而脉沉伏。不数不洪。指下涩小急疾。无论伤寒杂病。
发于何时。皆为伏热。不可以其脉之沉伏。而误认阴寒也。至如肠 自利而脉沉。寒疝积瘕而脉沉。历节痛痹 而脉沉。伏痰留饮而脉沉。石水正水而脉沉。胸腹结痛而脉沉。霍乱呕吐而脉沉。郁结气滞而脉沉。咸为应病 之脉。若反浮大虚涩。或虽沉而弦细坚疾。为胃气告匮。未可轻许以治也。
【迟】迟脉者。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而举按皆迟。不似涩 脉之参伍不调。缓脉之去来徐缓也。迟为阳气不显。营气自和之象。故昔人皆以隶之虚寒。而人迎主寒湿外袭。
气口主积冷内滞。又以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迟涩为血病。迟滑为气病。此论固是。然多有热邪内结。寒 气外郁。而见气口迟滑作胀者。讵可以脉迟概谓之寒。而不究其滑涩之象。虚实之异哉。详仲景有阳明病脉迟。
微恶寒而汗出多者。为表未解。脉迟头眩腹满者。不可下。有阳明病脉迟有力。汗出不恶寒。身重喘满。潮 热便硬。手足 然汗出者。为外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阳病脉 浮。因误下而变迟。膈内拒痛者为结胸。若此皆热邪内结之明验也。当知迟脉虽现表证。亦属脏气不充。不能 统摄百骸。所以邪气留连不解。即有腹满而头眩脉迟。阳分之患未除。禁不可下。直待里证悉具。然后下之。
圣法昭然,岂不详审慎重乎。迟为阳气失职。胸中大气不能敷布之候。详迟为在脏一语。可罔顾虑脏气之病乎。
【数】数脉者。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应指急数。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厥厥动摇。疾脉之过于 急疾也。数为阳盛阴亏。热邪流薄于经络之象。所以脉道数盛。火性善动而躁急。故伤寒以烦躁脉数者为传。
脉静者为不传。有火无火之分也。即经尽欲解。而脉浮数。按之不芤。其人不虚。不战汗出而解。则知数而按 之芤者。皆为虚矣。又阳明例云。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汗。令阳气微。膈内虚 。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又胃反而寸口脉微数者。为胸中冷。又脉阳紧阴数为 欲吐。阳浮阴数亦吐。胃反脉数。中气大虚。而见假数之象也。人见脉数。悉以为热。不知亦有胃虚。及阴盛 拒阳者。若数而浮大。按之无力。寸口脉细者。虚也。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病热而脉数。
按之不鼓甚者。乃阴盛拒阳于外而致病。非热也。形证似寒。按之鼓击于指下者。乃阳盛拒阴而生病。非寒也 。丹溪云。脉数盛大。按之而涩。外有热证者。名曰中(平声)寒。盖寒留血脉。外证热而脉亦数也。凡乍病 脉数。而按之缓者为邪退。久病脉数。为阴虚之象。瘦人多火。其阴本虚。若形充色泽之人脉数。皆痰湿郁 滞。经络不畅而蕴热。其可责之于阴乎。若无故脉数。必生痈疽。如数实而吐臭痰者为肺痈。数虚而咳涎沫者为 肺痿。又历考数脉诸例。有云数则烦心者。有云滑数心下结热者。皆包络火旺而乘君主之位也。有云细数阴虚 者。水不制火。真阴亏损也,有云数为在腑者。阳邪干阳。脏气无预也。有云数则为寒 者。少火气衰。壮火食气也,大抵虚劳失血。喘嗽上气。多有数脉。但以数大软弱者为阳虚。细小弦数者为阴 虚。非若伤寒衄血之脉浮大。为邪伏于经。合用发汗之比。诸凡失血。脉见细小微数无力者为顺。脉数有热。
及实大弦劲急疾者为逆。若乍疏乍数。无问何病。皆不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