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观其提纲。悉从脉有阴阳一句而来。次言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 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即仲景大浮数动滑为阳。以五脏之脉。各有大浮数动滑。是为五五二十五阳也。不言 五五二十五阴者。先言知阳者知阴。则沉涩弱弦微之阴。可不言而喻也。答曰。读书虽要认定提纲。一气贯彻 。然中间转折。尤宜活看。不可执着。盖脉有阴阳句。岐伯原是答黄帝人有四经十二从等问。所言凡阳有五。
五五二十五阳。是言五脏之阳气。应时鼓动于脉。五五相乘。为二十五阳。与玉机真藏之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 变。异名同类。夫脉法之阴阳。原不离乎经脉之阴阳。况下文所言。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得非明言经脉阴阳 之确据乎。若以脉有阴阳。为通篇之提纲。皆附会于脉。未免支离牵强。殊失先圣立言之旨矣。曷知阴阳别论 。原从阴阳应象。阴阳离合。鱼贯而下。皆论经脉之阴阳。又为提纲中之挈领。可不体会其全。妄讥先辈乎。
<目录>口问十二则<篇名>问高章纲卑损诸脉属性:旅泊苕溪。偶检嘉言先生仲景脉法解。坐有同人谓石顽曰。夫脉之显著共闻者。尚 且指下难明。况乎险奥幽微。人所共昧。如高章纲 卑损之脉。既非恒有之象。何长沙博采古训。以眩耳目。
喻子曲为释辞。以夸博识乎。答曰。此古圣至微至显之的诀。不能晦藏于密。一时为之阐发。岂故为诡异以欺 后世耶。其所谓纲者。诸邪有余之纲领。损者。诸虚积渐之损伤。恐人难于领悟。乃以高章 卑四字。体贴 营卫之盛衰。虽六者并举。而其所主。实在纲损二脉也。以其辞简义深。末由窥测。喻子独出内照。发明其义。
惜乎但知高章为高章取象。 卑为 卑措辞。不知高章为纲脉之纪。 卑为损脉之基耳。盖高者。自尺内上溢 于寸。指下涌涌。既浮且大。而按之不衰。以卫出下焦。行胃上口。至手太阴。故寸口盛满。因以高字名之。
章者。自筋骨外显于关。应指 。既动且滑。而按之益坚。以营出中焦。亦并胃口而出上焦。故寸关实满。
因以章字目之。纲者。高章兼该之象。故为相搏。搏则邪正交攻。脉来数盛。直以纲字揭之。 者。寸口微滑 。而按之软弱。举指瞥瞥。似数而仍力微。以卫气主表。表虚不能胜邪。故有似乎心中怵惕之状。因以 字喻 之。卑者。诸脉皆不应指。常兼沉涩之形。而按之隐隐。似伏而且涩难。以营气主里。里虚则阳气不振。故脉 不显。有似外家婢之卑屑不能自主。故以卑字譬之。损者。 卑交参之谓。故为相搏。搏则邪正俱殆。脉转衰微 。直以损字呼之。而损脉之下。复有迟缓沉三者。言阿阿徐缓。而按之沉实。为营卫俱和。阴阳相抱之象。不 过借此以显高章等脉。大都高章纲 卑损之脉。皆从六残贼来。其浮滑之脉。气多上升而至于高。弦紧之脉。
邪必外盛而至于章。沉涩之脉。阳常内陷而至于卑。非阴寒脉沉。不传他经之比。凡此六者。能为诸脉作病。
故谓残贼。纵邪气盛满。而汗下克削太过。皆能致虚。虚则脉来 。按之力微。逮所必至。至于高章相搏。
未有不数盛者。 卑 相搏。未有不弦劲者。所以沉伏之中。尺内时见弦细搏指。则为损脉来至。必难治也。详高 之脉。往往见于 寸口。章脉每多显于趺阳。卑脉恒于少阴见之。然 卑之脉。寸口趺阳未尝不有也。高章之脉。尺内少阴。从 未一见耳。观后寸口趺阳少阴诸条。皆言高章 卑之病。其阴阳死生之大端。端不出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 弦微为阴之总纲。以其非专言伤寒脉法。故长沙另辑平脉法篇。隶诸辨脉法下。由是余昔诠释缵论。略未之及 。兹因同人下问。不觉为之饶舌。
<目录>口问十二则<篇名>问辨声色法属性:或问医以声色之辨。为神圣妙用。而审切反居其次。何也。答曰。夫色者神之华。声者气之 发。神气为生阳之征验。在诊察之际。不待问而阴阳虚实之机。先见于耳目间矣。予于伤寒绪论。言之颇详。
姑以大略陈之。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浊壅滞。病久气虚。只宜瘦削清 。若病邪方锐 。而清白少神。虚羸久困。而妩媚鲜泽。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惟 黄色见于面目。而不至索泽者。皆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如烟煤者。寒痰也。眼黑颊赤者。热痰也。眼黑而 行步艰难呻吟者。痰饮入骨也。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病患见黄色光泽者。为有 胃气。不死。干黄者。为津液之槁。多凶。目睛黄者。非瘅即衄。目黄大烦为病进。平人黑气起于口鼻耳目者危。
若赤色见于两颧。黑气出于神庭。乃大气入于心肾。暴亡之兆也。至于声者。虽出肺胃。实发丹田。其轻清重 浊。虽由基始。要以不异平时为吉。如病剧而声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气不病也。始病即气壅声浊者。邪 乾清道也。病未久而语声不续者。其人中气本虚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声 如从室中言者。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正气之夺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神明 之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