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脉不可发汗。谓其非表脉也。而洁古又言。当以麻
黄附子细辛汤发之。临病适宜。各有权度。不可执一。若六七日烦扰不宁。邪正交并而脉伏者。又为战汗之兆。
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过庶物皆苏也。不可以伏为阴脉。误投辛热。顷刻昆仑
飞焰矣。
【细】细脉者。往来如发。而指下显然。不似微脉之微弱模糊也。细为阳气衰弱之候。伤寒以尺寸俱沉细
。为太阴受病。太阴职司敷化之权。今为热邪所传。营行之气。不能条畅百脉。所以尺寸皆沉细。不独太阴为
然。即少阴之脉。亦多沉细。故仲景有少阴病脉沉细数。不可发汗之禁。此皆外阴内阳。非若严冬卒中暴寒。
盛夏暑风卒倒。内外皆阴之比。内经细脉诸条。如细则少气。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尺寒脉细。谓之后泄。头
痛脉细而缓为中湿。种种皆阴邪之证验。所以胃虚少食。冷涎泛逆。便泄腹痛。湿痹脚软。自汗失精。皆有细
脉。但以兼浮兼沉。在尺在寸。分别而为裁决。如平人脉来细弱。皆忧思过度。内戕真元所致。若形盛脉细。
少气不足以息。及病热脉细。神昏不能自持。皆脉不应病之候。不可以寻常虚细论也。
【疾】疾脉者。呼吸之间。脉七八至。虽急疾而不实大。不似洪脉之既大且数。却无躁疾之形也。疾脉有
阴阳寒热真假之异。如疾而按之益坚。乃亢阳无制。真阴垂绝之候。若疾而按之不鼓。又为阴邪炎威。虚阳发露之征。
尝攻先辈治按。有伤寒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而不能咽。东垣以姜附人参汗之而愈。又伤寒蓄热内盛。阳厥极
深。脉疾至七八至以上。人皆误认阴毒。守真以黄连解毒治之而安。斯皆证治之明验也。凡温病大热躁渴。
初时脉小。至五六日后。脉来躁疾。大观发赤者死。谓其阴绝也。躁疾皆为火象。内经有云。其有躁者在手。
言手少阴厥阴二经。俱属于火也。阴毒身如被杖。六脉沉细而疾。灸之不温者死。谓其阳绝也。然亦有热毒入
于阴分而为阴毒者、脉必疾盛有力。不似阴寒之毒。虽疾而弦细乏力也。虚劳喘促声嘶。脉来数疾无伦。名曰
行尸。金匮谓之厥阳独行。此真阴竭于下。孤阳亢于上也。惟疾而不躁。按之稍缓。方为热证之正脉。脉法所
谓疾而洪大苦烦满。疾而沉细腹中痛。疾而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难治也。至若脉至如喘。脉至
如数。得之暴厥暴惊
者。待其气复自平。迨夫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较之六数七疾八极更甚。得非虚阳外骛之兆乎。
【牢】牢脉者。弦大而长。举之减小。按之实强。如弦缕之状。不似实脉之滑实流利。伏脉之匿伏涩难。革
脉之按之中空也。叔微云。牢则病气牢固。在虚证绝无此脉。惟湿痉拘急。寒疝暴逆。坚积内伏。乃有是脉。历
考诸方,不出辛热开结。甘温助阳之治。庶有克敌之功。虽然。固垒在前。攻守非细。设更加之以食填中土。
大气不得流转。变故在于须臾。可不为之密察乎。若以牢为内实。不问所以。而妄行迅扫。能无实实虚虚之咎
哉。大抵牢为坚积内着。胃气竭绝。故诸家以为危殆之象云。
【革】革脉者。弦大而数。浮取强直。重按中空。如鼓皮之状。不似紧脉之往来劲急。弦脉之按之不移。
牢脉之按之益坚也。撄宁生曰。革乃变革之象。虽失常度。而按之中空。未为真脏。故仲景厥阴例中。有下利
肠鸣脉浮革者。主以当归四逆汤。得非风行木末。扰动根株之候乎。又云。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金匮半产漏下。主以旋覆花汤。得非血室伤惫。中有瘀结未尽之治乎。其男子亡血失精。独无主治。云岐补
以十全大补。得非极劳伤精。填补其空之谓乎。是以长沙直以寒虚相搏例之。惟其寒。故柔和之气失焉。惟其
虚。故中空之象见焉。岂以革浮属表。罔顾肾气之内惫乎。
【促】促脉者。往来数疾中忽一止复来。不似结脉之迟缓。中有止歇也。促为阳邪内陷之象。经云。寸口
脉中手上击者。曰肩背痛。观上击二字。则脉来搏指。热盛于经之义。朗然心目矣。而仲景太阳例。有下之
后脉促胸满者。有下之利遂不止而脉促者。有下之脉促不结胸者。有脉促手足厥冷者。上四条。一为表邪未尽。
一为并入阳明。一为邪去欲解。一为传次厥阴。总以促为阳盛。里不服邪之明验。虽证见厥逆。只宜用灸以通
阳。不宜四逆以回阳。明非虚寒之理。具见言外。所以温热发斑。瘀
血发狂。及痰食凝滞。暴怒气逆。皆令脉促。设中虚无凝。必无歇止之脉也。
【结】结脉者。指下迟缓中。频见歇止。而少顷复来。不似代脉之动止不能自还也。结为阴邪固结之象。
越人云。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言结而少力。为正气本衰。虽有积聚。脉结亦不甚也。而仲景有伤寒汗下不
解。脉结代。心动悸者。有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满,小便不利。为无血者